醫事專欄:《諱「藥」忌醫》
文 麥煒和
2013年某天,政府專科門診:「張小姐,你的化驗報告出了,確診是慢性乙型肝炎,根據肝功能讀數和病毒基因量,你屬於高風險組別,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我建議你服用抗病毒藥物,研究證實,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減低併發症的罹患率。」
「那麼,吃了藥我的肝炎便能斷尾?」
「藥物功用是抑制病毒,而非根治肝炎,所以大部分患者也需要長期服藥。」
「扯,即是治標不治本,而且要無了期食足一世藥。」
「可以這樣說,醫療科技始終有限制。標準乙肝藥物有ETV和TDF,ETV在懷孕中使用仍未有足夠安全數據,所以治療年輕婦女會考慮用TDF,不過長期服用有機會干擾腎功能和令骨質流失,患者或需要額外的替補治療。」
「唔斷尾不特止,更會吃出副作用?我寧願採用自然療法,坊間有不少食譜和補充劑,聽說可根治乙肝,更絕無西藥的副作用。」
「數據上,抗病毒藥物的效益是遠高於壞處,沒錯,藥物副作用有可能發生,但你不應因此而放棄治療。無論如何,我會定期跟進你的病情,希望張小姐能回心轉意。」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轉眼便是2018:「醫生,你好。」
「張小姐,我們又見面了,今期你肝功能指數跟過往一樣,持續高企。」
「唉,我已試盡所有食療、古方、偏方。」
「但偏偏不包括標準的藥物治療。你已蹉跎了五年,期間病毒一直蠶食你的肝臟,這樣下去,病情只會愈拖愈差,最終要換肝。其實乙肝的治療已進步不少,我們有新一代及較少副作用的TAF,還可考慮抗病毒加免疫藥物的組合療法,然而,最重要是患者不會諱藥忌醫,否則藥物再好也於事無補。」
「好吧,我會認真考慮接受治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