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浸會大學早前因普通話畢業要求,引發學生佔領語文中心事件,負責學生事務的輔導長鄧裕南評價新一代學生,認為他們自學能力低,欠成熟但要求高,又以金融概念,寄語學生爭取回報時,同時平衡風險。 在浸大任職近30年的鄧裕南認為,近年學生要求高,卻欠成熟,或與「334新學制」大學生年齡較小,以及取消高考有關。他指學生自己該做的事,卻歸咎別人不做,推諉於人。鄧以畢業要求必修一定數目科目為例,「應該自己check(查看),但他們不會,等別人跟他說,到時候又說為何不跟我說,差這些(科目)?」 稱學生只顧爭自由 身兼財務及決策學系教授的鄧裕南,引用金融學「回報與風險」的理論,指投資盼獲取最大回報,但同時需控制風險,解釋近年社會風氣,很多時是提出自由度,惟學生擁有自由,也需明白所承擔責任,其中包括互相尊重和誠信等。鄧認為近年學生較少考慮責任, 沒抱荂u大家的自由,大家的責任」的想法,很多時變了爭取自己的自由,而沒有取得平衡。 宿生深宵唱歌忽略他人 鄧裕南以學生宿舍晚上11時至翌日7時的靜音時間為例,其間有些學生或會唱歌或聊天,忽視了其他較早睡覺同學的需要,從而解釋享用空間和自由的同時,要遵守相關規定。鄧憶述1989年六四事件,對師生衝擊很大,惟當時正值考試季節,校方商討後決定如常舉行考試,發現大部分學生繼續考試,認為反映出學生雖同意要討論社會議題,惟明白「學生身分做回學生事情」。 稱停學經審慎考慮 浸大早前行使學生紀律程序10.1,勒令兩名抗議普通話畢業要求的學生暫時停學。鄧裕南重申,因聆訊正進行中,不便評論事件,惟整體來說,若見到學生作一些未必合宜行為時,始終難受,「欣賞學生在某些事情發聲,但過程中必定有守則要遵守,即是對人尊重和態度」,並指當時經審慎考慮才作停學決定,「我們覺得合適便go ahead(繼續)」,雖明白學生年輕,但認為大學生作為成人,要兼顧一些事情。回顧輔導工作,鄧深信學生事務處是學生與大學之間的橋樑,並不是學生的對立面,只盼學生受教和成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