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在保育的呼聲下,世界各地政府及環保組織都竭力推廣「拒吃、拒買」魚翅,拯救因濫捕而面臨絕種威脅的鯊魚。不過,單靠拒絕消費並不能全然解決問題。 船公司拒運 商人鑽文字漏洞 要讓魚翅在餐桌上消失,堵截魚翅的貿易供應鏈是關鍵的一環。現時,全球最少有17間國際船公司相繼訂立及公布「禁運魚翅」政策,共佔全球船運業市場佔有率約八成。然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鯊魚產品進口量於2016年高達5700噸,當中九成更是經海運進口香港。事實上,船公司在執行「禁運魚翅」政策上,不時會出現困難。其中一個例子是部分魚翅商人提出託運要求時,會利用語言和用字鑽漏洞,避免使用「鯊魚」和「魚翅」等字眼描述商品。另外,有個案是以英語以外的語言提供運載貨品資料。若船公司現有的篩查機制未能識別該貨品是魚翅產品,便有可能在不知情下運載魚翅。2017年3月,便有一些已承諾禁運魚翅的航運機構不知情下承運了申報為海鮮(Seafood)或乾海產(Dried marine products)等的魚翅到港。 WWF為船公司提供禁運指引 為減少篩查漏洞,並協助船公司能更有效執行「禁運魚翅」政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K)於2017年發表《禁運魚翅政策實施指引》,羅列了2016年與香港最常進行魚翅貿易的國家或地區名單,並以地圖列舉魚翅貿易的裝貨港口熱點,為船公司提供更多有關魚翅運載的資訊。指引中又提及船公司可以要求付貨人依照世界海關組織編訂的「商品名稱及編號的協調制度」編號(WCO HS code),提供貨物編號,讓船公司盡快得悉運載貨物是否魚翅。WWF亦建議船公司加強培訓前線員工,多留意魚翅貿易活躍國家的貨件,如西班牙及越南等,並辨認出魚翅運載的術語,從而更有效實施相關政策。 許多船公司已經主動踏出第一步,積極履行「禁運魚翅」政策。不過,若要在鯊魚保育上取得更大的成果,公眾參與仍是不可或缺。最近一項調查發現,本地魚翅至少源自76個鯊魚及相關品種,當中三分之一已受絕種威脅。香港每年處理全球約一半魚翅貿易,作為香港人,我們應向魚翅說不。縱使鯊魚在香港的水域並不常見,但是牠們的命運與我們這個城市息息相關。只有大家堅守無翅承諾,鯊魚才可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小知識:鯊魚生育少 過度捕撈威脅大 很多鯊魚是海洋堛熙趙鑄鬼鼓怴A失去鯊魚將為海洋生態造成連鎖災難。鯊魚看似生命力極強,但牠們普遍遲熟、生育少,往往未趕及繁殖下一代,便已成為我們的桌上佳餚,因此野外數量增長緩慢,「過度捕撈」是鯊魚面臨的最大危機。現時已有多國訂立了專門針對捕鯊漁業的法案。 2014年,有科學家指出,四分之一的鯊魚及相關品種已受絕種威脅,所以,保育鯊魚絕對刻不容緩! 文、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通通識 第50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