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專題﹕微——袖珍手藝大學問

[2018.02.07] 發表
袖珍作品《但願人長久》借用蘇軾的〈水調歌頭〉,展現往日香港以及廣東一帶慶祝中秋及元宵的場面,西樹希望勾起觀眾的集體回憶。(圖:靖)
比兩根手指頭還要細小的竹椅,是西樹請教家鄉老師傅後的匠心之作。(圖:受訪者提供)
作品《寮房》場景經過小心考據,譬如木桌上的筆洗用上真正的陶瓷,地上及窗前桌上更有落葉。(圖:受訪者提供)
不少網友在微博看過西樹的作品,都說勾起不少回憶,這也是西樹的初衷。圖為其作品《老巷舊夢》。(圖:受訪者提供)
(圖:受訪者提供)
《但願人長久》(圖:「喜‧細看香港 新春微型藝術展」主辦單位提供)

【明報專訊】你課餘時有什麼「細藝」?有人愛把生活場景製作成細小的「娃娃屋」;有人會自製迷你烹飪器具及食材,拍攝「微型煮食」的影片。微型創作可不是今人專利,古代亦有以「微雕」技術製作的袖珍工藝品,明代〈核舟記〉便記有能在一寸長的木頭雕刻出宮室器皿以至鳥獸人物的巧匠。袖珍手藝家西樹喜用「袖珍」(懷在袖中的小巧之物,引伸為小巧或小型的東西)而非「微型」形容自己的作品,因後者給人「模型」的感覺,而他的創作中很多東西都是「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細」藝。

■西樹

內地袖珍手藝家,大學念經濟,畢業後從事人力資源工作,2008年偶然接觸袖珍/微型創作,很快便全情投入。作品曾在香港、內地、日本、台灣等地展覽,微博「粉絲」人數達21萬。2017年西樹作品紀錄片《細刻神工》於中央電視台節目《手藝》播出,近日出版《小小小生活:袖珍,貓,致消逝的年代與記憶》一書,細說10年以來的創作點滴。

作品連結舊事物 父母是老師

西樹從商業環境走到袖珍創作的小小世界,純屬偶然:10年前計劃來港旅遊時,在網上看到一件面積約雜誌般大的微型雜貨店模型,一看着迷,很快就認定這是自己最喜歡做的事。不過西樹與袖珍作品結緣,最早卻可追溯至孩提時代。他的父親愛園藝,曾在小貝殼種上迷你多肉植物,母親則把只有指頭般大的荔枝核雕成小水桶,給他把玩。「可是我小時候沒有動手做」,多年以後,輪到西樹拿起小刀、鑷子,找來碎布、軟陶,嘗試在方寸之間融注情感,喚起回憶。

萬事起頭難,西樹沒有「師父」,卻不算無師自通,「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師……以前的竹椅子是怎麼做的?老房子裏鋪地的青磚有多厚呢?他們總是認真幫我找答案」。西樹曾在某訪問中形容自己性格安靜,為人較沉默,但談起父母如何為他的作品費心力時,便如熟人相待,娓娓道來。他的父親是個刑警,心思縝密,一次西樹製作《老巷舊夢》,在微博上載半製成品的相片,父親翌日打電話問西樹:「你昨天發的第五張圖,瓦片那樣鋪不是會漏雨嗎?」他笑稱父親「好像是當了我的監工」。

以下3個成語,西樹帶你解構其袖珍藝術的來龍去脈。

■具體而微——具備事物的總體內容,只是形體或規模較小

坊間有售的玩具娃娃屋(Dollhouse),多用塑膠或黏土製成,西樹則說除了一些易腐爛東西如食物、植物外,其袖珍作品盡可能採用原質材料製作,即用真木頭製作迷你櫈子,作品中的袖珍金屬及陶瓷器具都是如假包換,彷彿把人縮小了就能進去住。為了製作陶瓷筆洗,他曾到「瓷都」景德鎮觀摩作品,學會燒製真正的陶瓷;製作木櫈,則請教木工師傅;製作舊式廚房時,會請家人在鄉下的老家量度灶台的尺寸。製作蚊帳時會請教母親,她便請教老街坊,並帶回一塊從前做蚊帳用的布,務求「原汁原味」。

■見微知著——看到事情的些微?象,就能知道它的真象及發展趨勢

古代文藝評論著作《文心雕龍.知音》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創作者少不了參考、觀摩他人作品,觀察多了便有所體會,西樹說看作品還能「觀其人」。他全職創作袖珍藝術十年,常到其他城市參展,也會在網上留意不同創作者的作品。他說「食物做得好的大多是女生,男生多數是建築建構做得較好」,「通常男性和女性創作者風格明顯不同」。但總不能一概而論,如日本袖珍創作者田中智的作品主題大多跟食物有關,細節和質感都無可挑剔,「讓人猜不出他是男的還是女的」。

在袖珍以外,西樹還喜歡電影《魔戒》,「西樹」這名字也是從電影中那棵來自「西方不死之地」的「白樹」而來,他也曾在作品中放了一本迷你《魔戒》小說。他亦愛讀中國古典詩詞,如李商隱、蘇軾的作品,還說有人以為他的名字是來自晏殊〈蝶戀花〉的「昨夜西風凋碧樹」。他更愛讀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看過起碼五遍,家中小貓「莫愁」、「超風」便是取名自金庸筆下角色,獨愛她們都是重情的人物。未來,他希望能把武俠小說題材製成袖珍作品,把情感化為可見之物。

■刻劃入微——形容文章或繪畫等藝術的描摹深入生動

「回憶是一條長河,我覺得袖珍是一種很特別的方法,會讓我找到一條路……思接千載,神遊萬里。」西樹認為,袖珍的場景,不止是「模型」或藝術品,更是帶人走進回憶的路途。有時候,母親到他工作室去,「問我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玩,(後來)她用黏土做成家鄉小吃……(作品)是有生活的情感融注在其中,所以這對我來講可以說是『縮小人生』」。西樹的作品,內裏物品有着「歲月的痕?」,如帶斑駁漆漬的水龍頭、生鏽的搪瓷杯等。

作品像真,便能把人帶進回憶當中。資料蒐集可謂基本功,如西樹製作以弘一法師的故居為題材的作品《寮房》,「查了很多資料,也到相關的紀念館拍了照,但裏面(的物品)有些可能是後人加進去的,所以我要查他的生平,去推敲,看哪些是合理的」。《寮房》是他最喜歡的作品,場景中有落葉。「落葉,不管是在佛教還是傳統文化當中……都是很有意味的,所以我在《寮房》加了落葉……因為古人會悲秋嘛,一葉知秋對不對」,簡單的幾片落葉,為作品營造不一樣的意境。

又如現時於香港展出的作品《但願人長久》,源於「跟香港的朋友聊起中秋的習俗,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在樹上掛燈籠,帶墊子、月餅、水果之類的,在公園草地上野餐」,配合新年主題,便加上幾盞宮燈,是元宵節燈會的應節燈飾,宮燈上是傳統的剪紙圖案。又如桂花在中國傳統中有吉祥、團圓的意味,便加於作品中。

■知多?

袖珍藝術/微型藝術(Miniature Arts)

袖珍藝術非現代產物,各地文化中亦有不同形式的袖珍藝術。如中國的微型雕刻;日本的「雛祭」,也會製作細小的人形娃娃。就亞洲而言,日本的袖珍藝術創作較為普遍,有不少有名的創作者,如田中智、田中達也等。

■新春好去處

「喜‧細看香港 新春微型藝術展」

展期:即日至2月22日

《但願人長久》將展出至3月4日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9時

地點:奧海城2期地下主題中庭

文:靖

圖:靖、受訪者提供、「喜‧細看香港 新春微型藝術展」主辦單位提供

部分資料來源:《小小小生活:袖珍,貓,致消逝的年代與記憶》

[語文同樂 第299期]

更多教育
語文KOL﹕淺談中國菜式翻譯方法
【明報專訊】中國菜式繁多,不少涉及人名、地名,烹飪手法複雜多樣,是故翻譯中菜名稱往往吃力不討好。有些餐館對菜名翻譯不求甚解,以致鬧出笑話,如... 詳情
Spotlight﹕Well-wishing festival
【明報專訊】The well-wishing festival is coming! The Smarties are about to m... 詳情
Well-wishing festival
【明報專訊】Lam Tsuen in Tai Po is famous for its two wishing trees. The two... 詳情
Answers, Spotlight
【明報專訊】■Game 1 AUSPICIOUS (see the picture) ■Game 2 A. moto... 詳情
World﹕Not just Games
【明報專訊】The 2018 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are opening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