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植礁造林 10年10萬平方米
【明報專訊】用上近10年的時間,中國最早成立的珊瑚修復團隊,在中國南海海底種植出10萬平方米珊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稱「南海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組長黃暉日前表示,這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複來說,只是一個開頭,「要看到效果,還需要再等10年吧。」
2016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時任中國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副司長王孝強曾表示,近年來,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不斷增強,加上全球氣候變化日漸加劇的影響,中國南海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存環境,遭受不同程度地破壞與退化,「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珊瑚礁面積累計喪失了80%。」
比先進國家晚20多年
「就算用『嚴重退化』來形容也不過分。」現年49歲的黃暉率領南海研究所團隊,自2005年展開珊瑚修復工作,「說實話,我們的起步已經晚了。」黃暉指,當時以色列已提出珊瑚園藝學,日本在沖繩開始多項修復工作,鄰近南海的東南亞各國野外培育專案也早已推動,「我們至少比國際先進國家晚了20多年。」
珊瑚兼具無性、有性兩種繁殖方式,前者通過培育珊瑚的斷枝,加速珊瑚數量的增長,但無法滿足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未來珊瑚礁生態的恢復,仍需透過有性繁殖。黃暉團隊如今對南海各區域珊瑚的有性繁殖,基本上都已摸清規律,判斷珊瑚的排卵期、誤差不會超過3天。「能在海底種植10萬平方米的珊瑚,都是靠失敗的經驗堆出來的。」2010年黃暉團隊先是接下在西沙永興島修復珊瑚的國家課題,之後又陸續在三亞北部、西沙群島七連嶼趙述島「種珊瑚」。
在南海海底進行「植樹造林」工程近10年,黃暉期盼,未來能在西沙試驗「海洋牧場」的概念,培訓當地漁民加入珊瑚修復的隊伍,並藉鑑林場改革的經驗,協助漁民轉產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