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棘刺削猴〉的後面,韓非子又說了另一個故事: 宋國有個人叫兒說,能說善道,主張「白馬非馬」論,能辯贏好多學者。「白馬非馬」是名家著名的論題,「馬」用來說明外形,「白」用來說明顏色,「白馬」兼有形色,所以「白馬」不等同於「馬」。說是這麼說,但這位兒先生乘白馬過關,還是乖乖交了白馬稅。 韓非子嘲笑這位兒先生用「虛辭」固然可以壓倒一國之人,但回到現實,還是一個人都騙不了。 他總結兩則故事,指出:「人主之聽言也,不以功用為的,則說者多棘刺白馬之說。」身為君主的,聽取意見要以實用為目的,否則會被說客「棘刺削猴」、「白馬非馬」之類的謊言蒙騙。「白馬非馬」純粹玩弄概念,是「虛辭」;「棘刺削猴」看起來像真的,但一經驗證,又無法實現,也算「虛辭」。這兩類說辭都在「功用」的對立面,為務實的韓非子所反對。他說:「計無量度,言談之士多棘刺之說。」意思是,國家大計不加檢驗,不經量度,遊說之士就會拿「棘刺削猴」之類的虛辭來騙人。1978年,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此類似。 韓非子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思想雖說自由,卻難免花多眼亂;再加上韓國本為弱國,處於生死存亡之秋,大道理、虛理論無助於救國,所以韓非子特別務實、特別重功重利,對「棘刺削猴」這類「微巧」之事自然深惡痛絕。更何況,韓非子本身口吃,對兒說這類善辯之士恐怕也沒有什麼好感。 [語文同樂 第29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