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超支不斷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再被指出現新問題。有傳媒報道,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用作建造海堤及填海的大型鋼圓筒出現不尋常沉降,當中兩個過去一年下沉約50至80厘米,若持續下沉,最嚴重或壓斷位處海底的屯門赤P角連接路隧道。路政署承認其中兩個鋼圓筒分別沉降約13至17厘米,強調沉降速率符合估算,不影響海底隧道結構及安全。
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2015年被揭發部分地方「飄移」,路政署曾指整個人工島填海工程所涉的85個大型鋼圓筒都出現移位,其中22個頂部移位達3至7米,需特別加固。
報道﹕一年沉最多80厘米 路署稱17
有傳媒昨報道引述消息指出,其中兩個位處人工島東北角的鋼圓筒,在過去一年下沉約50至80厘米,而且該兩個鋼圓筒距離正在海底興建的屯門赤P角連接路隧道僅約10米。報道指若持續下沉,最嚴重或壓斷隧道。
路政署回覆查詢時表示,為配合隧道走線,在隧道上方用作建造海堤的兩個鋼圓筒採用不同安排,該兩個鋼圓筒不會與其餘83個鋼圓筒同樣坐落在}積層,其底部需位處較淺而有碎石樁的淤泥層,以保持與隧道最少5米的安全距離,以便海底隧道鑽挖機能經過鋼圓筒底部下方進入香港口岸人工島;而為確保隧道鑽挖機安全運作,海底隧道經過人工島海堤的部分走線需降低約10米,以避免穿過碎石樁。
擺放不同 早料兩鋼筒沉降較大
路政署表示,顧問工程師已預計該兩個鋼圓筒的沉降與其餘83個不會一樣,會有較大沉降,並指剔除海底隧道工程對該兩個鋼圓筒沉降的影響後,由去年至今,該兩個鋼圓筒沉降約130至170毫米(即13至17厘米),強調其沉降速率及情G均符合署方估算,不影響海底隧道結構及安全。
路政署續稱,顧問工程師近期已檢視所有鋼圓筒,並無發現任何不尋常沉降,而根據設計,海堤的沉降與填海地沉降均合乎標準,即在工程完成後50年剩餘沉降為500毫米。署方稱按目前情G,預計屯門至赤P角連接路的南面連接路最快2019年上半年完成,北面連接路最快2020年完成。
議員要求開特別會議討論
土力工程處前處長陳健碩表示,鋼圓筒是不浚挖式填海方法的臨時結構,完成填海後便失去作用,而由於該兩個鋼圓筒是位處海底隧道上方,長度較其餘鋼圓筒為短,出現較快沉降速率亦屬正常,相信不影響海底隧道的結構,但路政署需密切檢視工程狀G。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說,已去信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要求盡快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大橋工程問題,並促請政府公開沉降事故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