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康文署管理本港635個遊樂場,但這些遊樂場近年備受批評,指其設計單調乏味。立法會秘書處昨發表香港公共遊樂場研究,除發現遊樂場設計有不足之處外,各地區的設施數目亦存差異,例如有5區的公共遊樂場沒有獨立滑梯,當中葵青區更另缺攀爬架。 5區沒設獨立滑梯 本港遊樂場設施分為由康文署管理或非由康文署管理,前者面積較大,設施也較多。立法會秘書處指出,康文署遊樂場廣泛採用符合國際認可安全標準的現成組件式遊樂設施,雖易於維修和保養,但設計千篇一律、單調乏味,如99.2%滑梯僅高2米或以下,一些較年長或較少需要成人照顧的兒童會覺得滑梯太矮,缺乏挑戰性。 僅香港公園有沙池 上述研究指出,康文署遊樂場的佈局配置亦缺乏大自然元素,多項研究亦顯示兒童樂於親近大自然,並與水、植物、沙等大自然物互動,但本港公共遊樂場中只有香港公園設沙池。 另外,本港推傷健共融,但遊樂場設計卻未能真正「共融」,例如使用組合式遊樂設施的滑梯時需上落梯級,對肢體傷殘和視障兒童造成不便;遊樂場上亦沒適合的設施鼓勵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兒童一同玩樂。 設計應讓兒童發聲 研究認為,受歡迎的遊樂場應具多項元素,例如供年幼兒童玩耍的沙池、年長兒童喜愛的攀爬架、不同年齡兒童可一同玩樂的蹺蹺板和捍遄C 遊樂場亦需加入大自然元素,兒童多接觸可激發想像力和促進認知能力及感官的發展,而為進一步讓兒童作主導,遊樂場應提供零散的組合部件(loose parts)讓兒童自由組合遊戲,在設計遊樂場時亦應讓兒童有發聲的機會。 立法會秘書處研究指出,遊樂場共融性很重要,新加坡宏茂橋公園是該國第二個共融遊樂場,設輪椅鞦韆架等方便有特別需要的兒童。共融遊樂場出入口和場內行人道場要暢通易達、活動和設施需涵蓋不同程度的挑戰和規模,以及為兒童照顧者提供合適的設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