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過去被視為機會之都,不少人憑藉個人努力,發揮「獅子山精神」,攀上社會上層。然而,近年有指香港青年已失去向上流動的機會,其中大學生收入偏低的情G更屢見不鮮,到底是什麼因素窒礙青年向上流動?
事件背景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2015年1月發表《香港的社會流動》研究簡報,以量度收入、職業及教育的變動來量化社會流動,並指出香港社會在這三方面的流動機會均有限。
收入流動方面,1976至1996年間整體勞動人口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累計增長高達139%,但在1997至2013年間的增長卻僅14%。
在職業流動上,擔任高技術職位者佔勞動人口的比例在2001至2011年間僅升1.7%,而工資較低的輔助專業人員則升5.8%,15至24歲在職青年從事工資更低的服務及銷售工作的比例更增加逾一成。
至於教育流動,2000年起政府承諾將專上教育普及率由33%提升至60%,至2009/10學年為止,近九成專上學額的增幅來自自資副學位課程。
持大專學歷 在職貧窮人數增
青年向上流動機會不足、收入每G愈下的情G引起關注。根據新世紀論壇2017年8月發表的研究,1996至2016年間持大學學歷者的收入中位數下跌5.5%,其中收入最高的10%人士的入息跌幅更達13.6%;該組織2016年8月發表另一份研究指出,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等大專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在1995至2015年間跌幅達17.4%,與高中學歷的勞工收入中位數比較,前者在1995年高出19%,但差距每年收窄,2010年起兩者更無異。
政府2017年11月發表的《2016年貧窮情G報告》顯示,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在職貧窮人口連續第4年上升,由2012年1.84萬人增至2016年的2.83萬人,當中擁有大學學位者高達1.7萬,較2012年的9300人多約八成。
■評論摘錄—收入流動
大學生過多 學歷貶值
社會進步了,念大學的人一定會愈來愈多……當全社會都是大學生,大學畢業的學歷就不再是工資高低的標尺,也不會有人純粹因為大學學歷而得到高人一等的工資。——港大前副校長程介明
高學歷助長遠提升收入
大學學額急劇擴張,造成年輕畢業生收入不如較年長畢業生,但大學教育對終身收入的提升,不能夠只看年輕時候的得益。——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
.解讀
2016年教育局指出,隨荌炊丰芞ぁ堣U降,預計在2016/17學年可為所有符合入讀大學基本條件的中學畢業生,提供資助及自資學士課程學額,若計算資助及自資學士、副學位學額,70%適齡人口可修讀專上課程。
僱主質疑大學生質素
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2017年8月表示,普及教育產生大批市場未必需要的大學生,不少僱主覺得現時大學生跟20年前的中七學生水平相近,不願以高薪聘請。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分析,20年前只有最優秀數個百分比的人可入讀大學,但現時入讀資助及自資大學比率高達五六成,即使最出色的10%畢業生,也未必能當上收入較高的醫生、律師。
曾俊華:長遠流動比起薪點重要
時任財政司長曾俊華2016年6月發表網誌表示,長遠的「收入流動性」可能比起薪點更重要。他引述《2015年收入流動性研究》內容,將全港工作人口從收入最少的10%至收入最高的10%分成10個等分,結果顯示2001/02學年的學士學位畢業生有四分之一能晉身最高收入的10%,也有超過六成人能爬升至最高的20%。
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2015年9月撰文解釋,由於大學學額急劇擴張,新畢業生人數迅速膨脹,與較年長一輩的待遇差距自然拉闊,但隨虒年長的人陸續退休,加上在人力供應增長緩慢的大前提下,大學畢業生的待遇仍有優勢。
■評論摘錄—職業流動
高技術職位不足 致人力錯配
經濟發展缺乏新動力,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速高於技術職位數量增速,形成人力資源錯配。——《明報》社評
產業鏈狹窄
本港產業鏈狹窄,部分大學生仍在從事只需要中學學歷的工種,市場上沒有適合他們的工作,難以被吸納,向上游機會低。——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
.解讀
根據統計處數據,傳統四大產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在2005至2015年間保持約56%至58%,六大優勢新興產業(檢測及認證、醫療、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環保、教育)在2012至2015年所佔比例則徘徊8%至9%。
產業結構集中金融 文科生難「搵食」
勞工及福利局《2022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預計,2022年時四大產業的人力需求將佔屆時總人力資源需求51.9%。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研究員車苑瑩、秘書長鄭媛文2016年2月撰文指出,從數據可預期,短期內香港的產業結構不會有太大變化,而產業結構多元性不足的最大影響,是市場對勞動力需求過度集中於支柱產業。
扶貧委員會2016年6月公布《2015年收入流動性研究》,比較2006/07與2011/12學年各學系資助學士畢業生首年的相對實質收入,發現人文學科學生收入跌幅最大,達8.9%。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分析,本港經濟結構轉型,偏重工程、金融、醫科,文科和人文科學大學生數量大幅增加,社會卻欠數量相當的職位空缺。
大學生流向低端職位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2016年6月發表《人力調整為香港帶來的挑戰》研究簡報,指出1994至2015年間有約85.4萬名持大學學歷的新增就業人口,令持學位的人佔整體勞動人口比例由1994年的9%大增至29%,但同期新增的較高技術職位只有66.6萬,令持學位者流向較低端職位,2008至2015年約有26%持大學學歷的新增工作人口從事文員、服務及銷售等工作,為1994至2001年的12%的兩倍多。
■評論摘錄—教育流動
學位增加 家境佳更受惠
清貧學生在升讀大學前,因較少資源跟家境佳的學生競爭,令他們落後於人……清貧學生向上流的機會,並沒有因為學位增多而增加,得益的比例是中上階層大得多。——教育大學社會政策講座教授周基利
基層童缺資源 限制學習
清貧學生從小受限於家境,分擔家務、兼職及財政重擔……現在人人去補習,清貧學生也難有資源去補習。——立法會前議員羅冠聰
.解讀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2016年5月發表《年輕成人貧窮與改善生活機會研究》,根據2011年政府統計數字分析,發現若父母收入為本港最低的10%組別,其年輕子女(18至24歲)只有19.7%曾入讀或正就讀大學學位課程;但若父母收入為全港最高的10%組別,該比例則達47.3%。
名校轉直資 影響基層入大學
根據教育局數字,2001至2015年中小學總數減少233間,直資學校卻由29間增至2017年9月的73間。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從前很多名校都是官立或資助學校,學生可憑努力考入,惟資助傳統名校轉直資後,校方可收取較高學費,基層學生入讀機會大減,造成「學校階層化」。教育大學社會政策講座教授周基利分析,這趨勢變相減少基層學生接受較高質素教育的機會,連帶影響其入大學的機會。
未獲平等教育機會 更難脫貧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2016年12月表示,香港是競爭型社會,基層兒童因無錢上興趣班、補習班及買電腦,往往「輸在起跑線」,未能躋身好學校脫離跨代貧窮。以如今已是學習必需品的電腦為例,聯席與嶺大研究生部2017年10月公布有關基層電腦狀G及家長支援問卷調查結果,受訪的414個家庭中,約兩成家長表示家中從來沒有電腦。註冊社工林敏華2015年3月也撰文指出,基層家庭的子女因社經狀G不佳,於學習過程中處於弱勢,較難獲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機會。
[通通識 第4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