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小患有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骨」)的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郭柏年,任教的通識課程如「與人文對話」、「邏輯與論辯」和「思考方法」等深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都說他的教學有趣。郭柏年說自己並非刻意「搞笑」,只是與學生討論事情時習慣反問問題。他強調自己不會理會學生立場,只要求對方提供合理的理由,「哲學就列出所有可能性來反思,與洗腦不同,洗腦只說答案,不說理由及其他可能性」。 新學制學生不懂篩選結論 郭柏年指學生對某些概念習以為常,「如他們認為自由一定是好的,我便會反問太多自由會有何後果」。近來歷經佔領運動及教育改革,郭柏年說政治氣氛轉變,多了學生探索時事及相關概念,尤其在佔領期間,剛好教授哲學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學生便會提問如何謂「政權的合法性」等問題。他說新學制學生因學過通識,思考角度雖較舊學制學生闊,但不懂得篩選結論,因此他在堂上必往往反問學生問題,亦要求學生在提出理由前,先思考別人會如何反駁,從而訓練思辨能力。 早前他獲得中大2016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另一名獲獎教師為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專業顧問、負責培訓中、小學常識及科學科準教師及教師的吳本韓。吳曾在中學任教,執教鞭超過30年,他有感現時教師工作繁重,亦有不少正擔任合約教師或教學助理的學生因有「危機感」而選擇進修,對此有所感慨。吳本韓又說在培訓過程中,常鼓勵學生反思,「沒有教學是完美的,但要學會反思教學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