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課程教家長訓練早產兒
【明報專訊】早產嬰兒有可能因發育未完全,肢體控制出現困難,醫管局和社會福利署雖有為特殊需要的嬰幼兒提供治療,但有家長稱久等。有慈善團體推出影片和課程,教授家長訓練方法,盼助嬰幼兒盡快糾正問題。
未滿37周出生的嬰兒視為早產嬰,根據醫管局,過去5年公立醫院每年平均有3325名早產嬰,部分發育未完全,肢體控制較同齡孩童差。現時3歲3個月大的諾呈,在母胎33周便出世,當時體重僅1.475公斤,除了有先天性心漏病,體能發展亦較遲緩。
諾呈媽媽Joanne表示,諾呈兩歲前一直接受醫管局物理治療服務,惟每次治療需輪候兩至三個星期,每次僅約45分鐘,又說「諾呈到1歲都未企到,其他小朋友1歲都行第一步,而諾呈19個月先行第一步」。
Joanne說,幸得醫生提醒,盡早輪候社署資助的特殊幼兒中心服務,諾呈兩歲時入讀,接受一星期5天各類物理、言語及職業治療。經過一年訓練後,諾呈現已能自行上落樓梯,大致追回同齡學童的能力,入讀主流幼稚園K1,不過Joanne說,知道有小朋友需等候近2至3年才可入讀特殊幼兒中心。
特殊幼兒中心輪候需時
協康會最近推出「親.早.啟動-早產嬰幼兒親子支援計劃」,透過家居訓練實習課程和網上影片,針對早產嬰幼兒0至6歲期間肌力不足、平衡力弱等問題,教授家長於家中訓練孩子的方法,如通過踢氣球加強平衡力。
協康會高級物理治療師蘇健勤表示,要把握孩子發展的黃金期,盡早改善發展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