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的士業界曾於2011年引入八達通卡付款,但高峰期只有約400部的士安裝讀卡器,佔當時全港逾1.8萬部的士約2%。有的士業界剖析當中原因,在於司機當年需承擔租借讀卡機費用,並需將每天營業額的1%交予八達通公司作行政費,令業界對反應消極。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主任杜燊棠表示,業界事實上不抗拒使用電子支付,但當年引入八達通付款,司機需承擔約300元的租機費,加上每天營業額的1%會被抽作行政費,令司機實際收入減少,「基本上無人再收八達通」。 杜燊棠續稱,近日進軍市場的「支付寶」及「微信支付」,因免收司機行政費,又毋須使用讀卡器,引入門檻較低,較易為司機所接受。 電子支付免卻外幣兌換麻煩 杜燊棠稱續稱,旅客身上若無足夠港幣,業界一般接受以人民幣或美金支付車費,「但就未必跟足當日匯率,一般做法是按咪表收費,再打折(與港幣兌換差價)收取外幣」。他稱,以機場前往油尖旺地區為例,車資大約250元,如果乘客用人民幣付款,會將車資打九折,即是收取225元人民幣;若乘客是繳付美元,司機一般會以「7算」匯率計價,「始終司機收了外幣後,還要到銀行或找換店兌回港幣,多了一重工夫和手續費」。杜預計,業界引入電子支付後,可免卻他們事後到找換店兌換的麻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