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山西南部,有一種已存在4000多年的獨特民居,它源於遠古人穴居的方式,深藏在十幾米的地下,被專家稱為「埋在地下的四合院」。作為中國六大傳統建築之首的生土建築,它是人類從原始社會邁向文明社會的有力佐證之一,而建造一座這樣的民居,幾乎不用花一分錢,卻能連住幾輩人,該民居就是地窨院。
地窨院也叫地坑院、地窯院。目前,平陸是晉南地窨院存在最多的縣區,部分地窨院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當地地窨院的大小不一,大的有幾百平方米,小的幾十平方米。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居住在平川地區的人們幾乎家家都住地窨院,民謠描繪這些村落是「看去不見村,入村不見人,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據了解,地窨院建造時,主要靠人力在平地上挖一個十多米深的大坑,之後在坑壁上挖多個窯洞,然後再在院角挖一條斜坡的門洞供人出入。挖地窨院可以不用一磚一瓦,不花一分錢,甚至不需別人幫忙,主人家的兩三位勞力就能完成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