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7年本港夏季流感爆發,於5月至8月奪去超過400人性命,公營醫院處理病人數目連日超出上限,外界再度關注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問題,包括醫生人手不足。政府2017年6月發表《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下稱《報告》),截至2016年底,本港有14,013名正式註冊醫生,醫生人手欠285人,預計2030年最壞情G將欠缺逾1500名醫生。政府提出引入更多海外醫生,解決公營醫療人手問題,有醫生組織則擔心若降低招聘非本地培訓醫生門檻,會影響醫療質素。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可如何解決?
事件背景
根據《醫生註冊條例》,除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的醫科畢業生外,凡有意在香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者,不論在香港以外地方是否已取得執業資格,必須通過醫委會的執業資格試及在港完成駐院實習評核。
另外,為短期補充人手,政府提倡增聘海外醫生以有限度註冊方式來港工作。有限度註冊醫生毋須應考執業資格試,但要經醫委會審批,才可以在港執業,從事教學、研究和醫院等工作。據食物及衛生局文件,截至2017年6月底,本港有142名有限度註冊醫生;而至7月底,醫管局有15名非本地醫生以有限度註冊方式受聘為駐院醫生。
醫務委員會改革
政府2016年3月向立法會提交《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計劃在醫務委員會加入4名非醫學界委員,以及「便利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到港執業」,把有限度註冊醫生註冊及續期的有效期由不超過1年延長至3年。醫學界擔心增加4名特首委任的業外委員,政府或可操控委員會,降低聘請海外醫生門檻及更便利招聘有限度註冊醫生來港,故大力反對草案。食衛局2017年再向立法會提交新方案,建議新增的4名業外委員毋須特首委任。
■增聘海外醫生
可暫時解困
任何地方都有機制,彈性處理某些專業,包括醫生,有人手短缺的時候,可以引入非本地畢業的醫生或者專業人員,暫時或者短時間解決人手緊張問題。——前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
改善醫療服務質素
現時普通科門診一籌難求,專科門診等兩三年,看私家醫生貴,看政府醫生難,基層醫療服務嚴重不足,今時今日這醫療服務質素是不可接受的。——血癌康復者及威院同路人義工陳偉傑
.解讀
高永文茞援騕u期內解決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認為增聘有限度註冊醫生可即時解困。2017年1月他受訪時表示,公營醫療任何時間都欠缺200至300名醫生,若能短期內增加超過50名有限度註冊醫生,相信有顯著幫助。他又說,培訓本地醫生需至少6年,但聘請有限度註冊醫生屬合約形式,可於人手緊張時即時提供支援,無需要便不續約,安排具彈性。
陳偉傑以市民及病患的角度支持引入海外醫生,他就《報告》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指出現時香港約有20.8%醫生年過60歲,即5年內將有近3000名醫生退休,每年的醫科畢業生只能補充公營醫院流失和退休人數,未必有正增長。他認為公營醫院欠缺醫生人手,應以短期合約形式盡快聘用有限度註冊醫生。
業界憂損專業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擔心,有限度註冊醫生的申請人不用考試,有損公眾利益和業界的專業自主。2017年7月他在《明報》撰文稱,部分有限度註冊醫生不會說廣東話,與病人溝通有困難,一旦出現醫療事故亦難追究。他又表示有本地醫科生擔心,在沒有增加醫療資源下,放寬此類醫生來港會影響醫科生在醫院工作和專業培訓的機會。
■適當調動醫療資源
醫療資源錯配
香港目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有萬多名醫生其實並非不足,我們更注重政府如何把人手分配到內科、兒科、婦產科、急症科等重災區,否則增加醫生供應,最後可能都會是去了私家醫院或大學。——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
醫生. 保護主義作祟
醫生的地盤意識太強,永遠都想隋磾茳upply(供應),同時又霸住地盤不讓其他行業做。——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佘雲楚
.解讀
陳沛然提出若未妥善分配醫療資源,增加醫生也未能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他回應《報告》表示,現時公立醫院人手非不足,而是分配不均,但《報告》未點出此問題。杏林覺醒發言人黃任匡指出,全港醫生有近1.4萬人,在醫管局服務的只有5000多人,卻為全港超過九成市民提供醫療服務。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吳志豪亦說私營醫療「未用盡」,醫管局部分病人如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等,理應可分流予私家醫生跟進。
評論倡改革醫療系統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佘達明2017年7月在《明報》撰寫評論,認為政府未有適當發展家庭醫學,致「最大的醫療擔子落在公共醫院身上」。他認為政府應改革醫療系統,建立由社區家庭醫生為主的公共醫療,希望政府用行政手段鼓勵病人向基層醫生求診,以及把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由專科門診轉去基層醫療,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重擔。
佘雲楚認為,醫生的保護主義令醫療資源未能適當分配。2017年7月他受訪時指出,醫生將潛在競爭對手如中醫、脊醫等,都排拒於正規醫療制度之外,形容是一種「醫學霸權」,其問題之一是醫療資源過度集中於醫院服務,造成醫療服務傾斜和不協調。以眼科視光師為例,在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視光師能參與基層眼部健康服務,為病人診斷眼疾,甚至處方某些藥物和提供某種治療方法,但香港的視光師在大學接受5年專業訓練後,普遍只能在眼鏡舖擔當檢測視力、配製眼鏡等工作。
■放寬執業試門檻
港及格率極低
執業試及格率自1997年後只有3.6%,相比於美國和英國對外來醫生執業資格試的及格率平均70%以上,有天淵之別。——香江智匯主席、香港執業西醫及中醫吳歷山
拖低醫療水平
若降低執業資格試要求,以遷就非本地畢業醫科生,為輸入「廉價外勞」打開缺口,長遠會拖低本地醫療水平,最終受害是市民。——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
.解讀
吳歷山認為醫委會的執業試門檻太高,令本港難以引入海外醫生人手。2015年他在《明報》撰文表示,1997年香港回歸後,經考試及實習及格後發出的醫生執照由回歸前平均每年49個驟降至9.7個,建議及格率適當調整至平均15%左右,根據需求定期調整,但應保持相對穩定的及格率以吸引外來醫生。
提高執業試及格率
立法會議員張宇人2015年向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提交私人草案,指出「一直以來,社會有批評意見指醫委會主辦的醫生執業資格考試委實太難」,倡議放寬海外醫生回港執業門檻。陳沛然則以維持本地醫療水平的角度,反對降低執業試要求。
■直接承認海外醫生資格
仿效星洲
新加坡不以個別的醫生考試為甄選方法,而是甄選了全球共158所高水平醫學院,這些醫學院的畢業生毋須考試,便自動獲新加坡承認。——教育工作者楊志剛
回復97前做法
應該回復1997年前所有英聯邦院校醫科畢業生毋須通過考試,即可在香港執業。——血癌康復者及威院同路人義工陳偉傑
.解讀
楊志剛認為香港要求海外醫生通過執業試才可正式註冊,是吸引他們來港的一大阻礙。2015年他在《明報》撰文,形容每年只吸納約10名海外醫生的香港進度落後,新加坡則每年吸納約400名海外醫生,不費分文解決「醫生荒」,認為香港受制於醫療本土主義和保護主義,繼續埋首沙堆。2017年6月20日《明報》社評也指出,加拿大、英國和澳洲等國家為了應付醫生不足,均向海外醫生招手,提出增聘海外醫生不等於要降低來港執業門檻,香港回歸前,英聯邦國家醫生毋須通過考試便可在香港執業,社會輿論並沒有懷疑他們的質素。
執業試被指阻吸納海外醫生
陳偉傑以市民及病人的角度支持英聯邦院校醫科畢業生免試來港執業,以增加本港醫生。他就《報告》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中,提出此舉可避免有人誤指會引入大量內地醫生、開內地醫生來港之門、降低香港醫生專業水平等說法,也可彰顯香港是包容、公開、公平的社會。
[通通識 第4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