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計劃在新蒲崗建「高架園景行人道」(下稱行人道),連接啟德新發展區,走線與區內地標大樹重疊,政府計劃把樹木遷至10米外。為免大樹遷移過程遭切根及削枝,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3名學生提出毋須遷樹方案,建議把天橋向西移10米,以達到橋樹共存效果,市民更可以一邊過橋一邊遠眺周圍風光,惟政府指天橋地基工程已開展,未有接納民間方案。
本報6月中報道,政府計劃移植新蒲崗一棵樹齡逾50年、被街坊稱為「波波樹」的細葉榕,以遷就長290米的「行人道」。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園境建築課程3名學生,認為政府在設計「行人道」的時候忽略大樹因素,要「搬樹就橋」,於是重新設計天橋走線。
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園境建築課程3年級學生李洛瑜表示,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網頁,以及立法會、區議會文件等,發現「行人道」闊10米,旁邊是景泰苑前沿太子道東的行人路。她認為,只要縮窄行人路,就可騰出空間,把「行人道」向西移,同時把該段與大樹重疊的行人道縮窄,避開樹冠,達到橋樹並存效果。
政府指新方案需移樹拆隧道出口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前北面停機坪第3B期基礎設施工程項目撥款申請在去年5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後,相關工程已於去年底展開。該工程包括興建一條高架園景行人道,當中在采頤花園附近的地基工程亦已動工,並已完成其約一半的樁柱。
該署發言人指出,學生提出的方案牽涉移除景泰苑外太子道東旁另一棵細葉榕,並要拆卸一個剛完成的行人隧道出口,對附近環境和相關工程影響較大,故未有採納該方案。
園境師批政府方案未考慮保育
香港園境師學會原會長劉興達批評,事件反映政府在規劃初期未有全面考慮地盤範圍內值得保留及保育的大樹,到後期發現天橋走線影響區內的重要大樹時難以更改設計,需遷樹就橋,認為難以接受。
他又說,高架橋周圍本是空地,若在設計階段初期已把大樹位置納入考慮,根本不用移樹遷就。
劉興達表示,移植大樹必會對樹木造成損害,惟近年政府進行大型工程,往往花費大筆公帑移植樹木,然而大樹遷移後,往往在多年後問題才會浮現,他指出,2003年迪欣湖被移植的菩提樹,以及1995年跑馬地移植百年細葉榕,目前情况均欠佳,「兩棵樹都捱緊,情况不樂觀」,認為除非已考慮所有方案,否則不應輕言移植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