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97年,港人跨進歷史關口,中國乒乓球手李靜也從鬼門關走了一轉。這年的一場大病,令他離開國家隊,2000年轉戰香港體壇,耕耘4年鑄出雅典奧運銀牌。回歸20年,當天那一代國援早已落地生根,退居幕後孕育新生代,從中港融合見證土炮崛起,問李靜何時得見真正的本土化?他聳聳肩預言,內地體壇對香港的影響力,未來10年依然揮之不去。
明報記者 鄭嘉慧 黃鰨
訪問地點在香港體育學院,對這座位處火炭的港將訓練基地,成長於珠海市斗門區的李靜,比土生土長的記者更熟悉,因他在這堨肮﹞F17年。1997年港人忐忑不安,當年22歲的他也因食物中毒,在內地醫院與死神搏鬥﹕「只是吃了牛肉,令我長住醫院個半月,手機肯定拎不起來,出院回家拿鎖匙也開不了門,總之就控制不到身體神經。」走出鬼門關,他索性退出國家隊,花了半年恢復,1999年重拾球拍,拿下全國賽男單季軍,帶茬荍Q喜悅,2000年經優才計劃來港,期盼展開第二人生。
來港後唯一障礙是沒對手
當年香港體壇,特別是乒乓、羽毛球等中國強項,稱得上是國援當道,前者有李靜、高禮澤,羽壇也有亞洲冠軍王晨。李靜來港後的生活甘苦交集,考起他的不是文化融入,而是欠缺高水平陪練。他與阿澤想方設法研究如何拆解不同打法,最經典一句是他經常笑言,只差沒戴上面具模仿對手,「廣東話是我母語,飲食生活適應無難度,唯一障礙是沒對手。乒乓不同其他個人項目,要研究不同打法,初來港時我輸足兩年,最擔心香港給我機會,自己表現貨不對辦」。
2004年,這對「乒乓孖寶」苦練捱出頭,在雅典奧運勇奪男雙銀牌,成為香港回歸後首面獎牌得主,哄動中港體壇。兩年後多哈亞運,他們接連擊敗國家隊的王皓/馬龍及馬琳/陳痋A歷史性奪金。2007年香港回歸10年,李靜領取身分證,成為真正的香港人,體壇資源與設施也因獎牌帶挈而增加,當年細小的體院乒乓球館變作青訓基地,港隊早已搬進可容納12張球^的新球館。
頭頂奧運獎牌光環,李靜掛拍後卻婉拒各方力邀執教,2013年當上港隊女乒教練,同時在港修讀體育管理碩士課程。為飲水思源,留港孕育新一代土炮,苦了的卻是留在廣州的妻女。記者遇過的一幕,是某個周六下午,李靜拉茞茪p的行李箱,離開火炭體院乘火車回廣州。說起家人,他帶點無奈:「若她們搬來香港,我肯定會分心,晚上想與球員加操也不行。大女7歲了,細女也3歲,慶幸太太也是打波出身,對我很是體諒,只是眼見我的經歷。不想女兒投身乒壇。」
與家人分隔兩地之苦,換來土炮崛起的滿足感。港隊現時仍有唐鵬、帖雅娜、姜華珺等國援老將坐鎮,但在去年巴西奧運起,大膽起用土生小將擔大旗,25歲「一哥」黃鎮廷經歷大戰磨練,現時世界排名第7,早已超越上代國援盧傳淞的紀錄,亦與20歲「小花」杜凱l兩奪世界賽混雙銅牌。奧運獎牌的光環退卻,李靜從國援當道,走向中港融合,直至今日向本土化邁步,卻頭腦清晰地道出現實,「香港要真正本土化不容易,特別在乒乓球這中國強項,我們依然要北上集訓,而且因為政府撥款支持,近年次數更多更密,由以往每年兩次,到現在最少5次,走遍湖北、山東、遼寧等地。沒辦法,國內球手多,場次多,輸得自然多,訓練模式亦夠苦,最能磨練港將心態與技術」。
國內技術理念領先 北上集訓難免
北上集訓與參戰乒超聯賽以外,港乒亦不時邀請內地球員來港陪練,甚至教練團成員張瑞、梁柱恩均是為港贏盡榮譽的上代國援,其他本地體壇強項如單車、羽毛球等,現時依然不乏國援。從國援轉型港乒教練,見證20載體壇發展的李靜,夢想2020年東京奧運,親手培育本土小將踏上頒獎台,但形容未來10年仍難真正本土化,「以乒乓為例,國內技術理念與訓練模式,以至比賽臨場如何給予球手指示,他們都是世界領先。若到歐洲訓練,效果一定不及現時,大膽說句,除非跳出宇宙找來另一支球隊,否則未來10年香港乒壇仍要背靠祖國,以此模式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