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大學畢業 現任教師:教育商業化 學生應外闖
【明報專訊】「現在降聯合王國國旗和香港旗,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主持人在1997年回歸慶典上言畢,藍色米字旗徐徐滑下,五星紅旗隨即緩緩升起。同一時間,數十嬰孩呱呱墮地;日月如梭,嬰兒已成為青年,當中有人遠赴英國讀書;有回歸那年的大學畢業生現已成為學校科主任,作育英才20載,眼見教育制度令不少學生喘不過氣,她呼籲學生有機會應外闖。
明報記者 曾映妹
1997年6月30日晚上,駐港解放軍車輛在滂沱大雨中從各個口岸駛進香港,英軍與解放軍交接後撤出軍營。「當時看茩^國人走,好不捨得,但睡完一覺後,生活好像沒什麼特別。」1997年港大英文系畢業的李凱欣(Irene),畢業後修畢教育文憑便執起教鞭。忙碌適應社會的她,回歸首10年未感生活有太大轉變,卻耿耿於懷畢業證書上的簽名不是末代港督,而是首屆特首;「我是殖民地時期讀書,當然想港督簽名,因港大的畢業禮在12月,那時香港已經回歸,所以由董建華簽署」。
嘆學生好慘 勤奮但機會少
自小立志當教師的她,工作後始發現,教師除了教書,還有大量行政工作,「好難和學生好好傾談」。她說,本港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師生難以適應,近年情G更趨嚴重,「有中一生因讀書壓力需要服抗抑鬱藥;以前讀書都辛苦,但沒想過要食藥,當時考完試就玩,或者派卷前一兩日才開始驚」。現在的學生考試甫結束已擔心成績,成績未出已為下一輪考試作準備;或者試後活動就是參加不同類型的興趣班,「現在的社會講求贏在起跑線,結果他們的生命就在追趕不同成就」,Irene慨嘆道。
基層變業主 「已無呢支歌」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好慘。」教了近20年書,Irene說,近年心痛學生的處境,「他們(學生)比我們那一代勤奮,但向上流的機會比我們少,他們承受的壓力和憂慮卻比我們多」。她指出,現在的學生升中便擔憂大學選科,甫進大學就擔心前途,進入職場便憂心表現及前景,「無時無刻活在恐懼堙v。她笑言﹕「以前讀書沒想太多出路,覺得上了大學就是過海神仙。」基層出身的她憑努力,由公屋轉到居屋,現在擁有自己的物業,但她說,現在的青年「已經無呢支歌仔唱。」
批政策有頭無尾害苦師生
雖對本港教育政策感失望,但她甚少對此發表意見。直至2012年反國教科事件,看到學生上街通宵絕食,她不禁反問﹕「為何是這群小朋友為我們的下一代發聲,而不是我們大人去保護他們?」她醒悟香港已改變,不可再沉默。以往甚少參與社會運動的她,佔中、七一等大事都上街表達意見。她慨嘆政府漠視民意,社會氣氛未見改善,「教育政策日新月異,愈變愈狹窄」,認為新制文憑試磨滅學生鬥志,限制他們發展。「以前會考,不喜歡讀書的學生可在中三、中五時離校,修讀個人喜歡的科目和專長,但現在要到中六才可另選出路;加上一個公開試定生死,增加師生壓力。」
Irene直指本港負責教育的官員不熟悉教育事業,「無抱負無責任感,政策無遠見,欠持續性,好多事都有頭無尾」。她認為教育是良心事業,生命教育需要長時間,但政府把教育商業化,「想一兩年就有成果,政策反覆無常,結果受苦的是老師和學生」。面對眼前困局,Irene認為未來10年未必太差,也不會有太大改善,建議有能力或有機會向外闖的學生走出去,「至少他們可以在較正常的教育環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