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指出,包括公私營醫療系統的醫生人手,至2030年料缺少逾千人。醫學界質疑報告低估私營市場承受能力,建議將部分公營醫療系統病人分流至家庭醫生。 消息﹕短期要靠增海外醫生 按現時機制,醫科生入讀本地大學至完成專科培訓,需時13年。政府過去已逐步增加醫科學額,2016/17學年醫科新生增至470人,比2005/06學年250人增近倍,惟研究顯示,這批新血仍不足。報告指出,因全港九成住院服務和三成基層醫療服務均由公營醫療系統提供,應優先解決醫管局人手短缺。 消息人士稱,增學額遠水難救近火,短期要靠增聘海外醫生及挽留退休醫生,前者可考慮增加辦執業資格試的次數,以及調整有限度註冊安排等。食衛局長高永文昨說,若醫委會改革獲通過,有限度註冊年期由1年增至3年,有助吸引醫生回流。 醫界倡公院病人分流私營 醫學會會長蔡堅質疑報告低估私營市場的承受能力,誇大人手短缺。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吳志豪亦說,私營醫療「未用盡」,醫管局部分如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病人,理應可分流予私家醫生跟進。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稱,政府近年有增加醫科學額,「但加學額有上限,要考慮兩間大學醫學院的承受能力」,若公營醫療系統要改善服務,短缺的人手或不止千人。他認同引入海外醫生是較彈性的解決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