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道,中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試採滿月,目前連續產氣穩定。對於外界擔憂的環境影響問題,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嚴光生指出,目前沒有發現任何因為開採造成的海底地質變化,諸如滑坡或者移動的跡象出現。 沒有發現甲烷氣洩漏 嚴光生指出,早在設計之初,對環境影響問題就有考慮。「我們在礦體周圍投放了很多監測點,全程監測海底是否出現海底地層位移、傾斜或者發生地質變化,經過一個月的試採,並沒有任何滑坡或移動的跡象。」嚴光生說。 一些人認為可燃冰開採會帶來甲烷氣的洩漏,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表示,可燃冰是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在一定的溫壓曲線之內(例如:500米的水深、5攝氏度的海水溫度),甲烷氣即使溢出,也會二次生成水合物,不會大量跑到空氣中去。 天然氣水合物在自然條件下有時會分解出甲烷氣,形成海底「冷泉」。「我們在這方面監測水平很高」,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現場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陸敬安介紹說,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勘查工作者才能找到可燃冰。經過密切的觀察監測,此次開採,無論是在海底、海水中還是井口正上方的空氣中,都沒有發現甲烷氣洩漏。 開採技術均屬自主創新 平台現場專家表示,事實上,中國海域可燃冰的開採難度非常大。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瞄準的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均為砂質類型,孔隙大,開採難度是所有類型中最低的,但該類型資源佔世界資源量僅5%左右。 而中國此番試採的泥質粉砂型儲層資源量在世界上佔比超過90%。但這種儲層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滲透率等特點,同時深水區淺部地層鬆軟易垮塌,易發生井漏,鑽探風險極高,開採難度最大。 中國此次使用的防砂技術、儲層改造技術、鑽完井技術、勘查技術等走在世界前沿的技術,均來自於自主創新。據介紹,目前試採井產氣過程平穩,井底狀況良好,獲得各項測試數據264萬組,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