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人喜愛醫療檢查、檢驗,有人一年做了24次電腦斷層、花費10多萬元,連健保署都「凍未條」,為了避免重複受檢,浪費醫療資源或對身體帶來不必要傷害,健保署積極推行「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呼籲民眾配合醫師處置,不要到處「逛醫院」為樂。
健保醫療支出從1998年的2520億元到2016年的5933億元、成長2.4倍,其中門診費成長1.4倍、住院費成長1.2倍。而每年每位門診病人平均就醫次數(不含中醫、牙醫)維持12到13次,健保署進一步追查健保醫療支出飛漲原因,發現魔鬼藏在細節裏!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去年健保支付檢查前20項排名總計688億元,其中電腦斷層造影花費最多、支出92億元,依序為超音波檢查支出90億元,磁振造影支出58億元。而前20大檢查項目還有心臟酵素與血脂肪、病理、循環機能、糖尿病、血液、骨頭X光等。
重複受檢 浪費資源又傷身
細究電腦斷層造影費用,從1998年31億元到2016年的92億元、成長196.7%;磁振造影在同期也從13億元增加到58億元、成長346.1%;血液生化檢查則由72億元增加到199億元、成長176.3%。
分析健保支付的大數據,健保署發現這些年來健保支付藥費、治療費、檢查費、治療處置費、放射診療費的成長幅度驚人,李伯璋坦言,高達8成6的醫師認為「民眾有浪費醫療資源及藥物」,這是未來健保制度改革的方向。
健保署也找出去年中部有位36歲男子因為頭部外傷、胸痛,竟在一年內做了24次電腦斷層,約兩周就做一次檢查,跑了7次醫院,甚至同一家醫院前後做了6次,健保支出10萬6000元。李伯璋說,這是明顯重複受檢,浪費醫療資源。
為促使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健保署積極推動「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透過健保雲端醫療系統,當病患前往醫療院所就醫,醫師的電腦會有主動提醒,出現該病患最近6個月內接受的檢查(驗)項目。這項檢驗、檢查的提示,已於5月25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