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網基建能源受捧
專家剖析入摩影響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相繼下調中國及香港主權信用評級,但將展望由負面轉為穩定,短期內料不會再降級,當日股匯債市迅速收復失地。目前市場反而注視6月中MSCI明晟會否將中國A股納入MSCI亞洲(日本除外)及新興市場指數。今次專訪3名投資專家譚慧敏、李晶及謝琳,剖析「入摩」前夕市場動向。他們均認為「入摩」的實際影響有限,投資者更應留意市場流動性,以及經濟增長能否持續;投資選擇方面,他們分別看好科網、基建、能源等板塊。
明報記者 龍彩霞、王俊騏
匯豐聯席董事及高級市場策略師譚慧敏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數據有不錯表現,上證綜合指數升至3100點。對於近期地緣政治問題會否對股市造成影響,她認為地緣政治不能準確預測,投資部署仍以基本面出發。至於A股即使能成功「入摩」,譚慧敏認為A股比重非常小,對市場的心理影響大於實際影響。
匯豐譚慧敏:H股較A股吸引
早前大陸股市最大考驗是兩會有否新政策或人民幣會否持續貶值,雖然譚慧敏認為10月換屆後,明年人民幣會繼續波動,但今年中央以穩定為主要基調,相信人民幣趨平穩。雖然穆迪調低中國信貸評級,人民幣即時有沽壓,但很快已反彈。人民幣穩定料利好大陸股市及經濟。譚表示,去年底開始看好河北、天津及北京地產發展,早着先機吸納相關股份。
對於A股「入摩」方面,譚認為即使6月A股真的獲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將佔0.5%)或是亞洲指數(將佔0.6%),但由於比重非常小,而且只會影響被動型股票基金或ETF的投資,交易額只佔10億至20億美元,對於一個市值達3萬億元人民幣的A股來說,心理影響多於實際;更何况整個A股市場獲納入是一年後的事。同時,一些主動型基金雖然可以投資多些A股,但目前已有滬港通及深港通等渠道,因此相信這些基金不會因為「入摩」而突然變得積極進入A股市場。
入摩心理影響大於實際
譚慧敏表示,A股與H股相比,仍然看好H股,組合佔九成是H股,而A股只有幾個巴仙;行業方面會選基建、科技、醫藥及鋼鐵等,予增持評級。
其中能源及原材料在早前有調整,她認為是吸納良機;她較看淡內房股,但近期也小注增持特別是以一線城市為主要開發地的內房股;由於汽車股去年稅務優惠完結,預料今年銷售減慢,所以減持汽車股。今年較關注大陸新股市場重啟,這會對二手市場成交有影響,同時A股估值及派息都不及H股吸引,因此她比較偏好H股。
只看好大型內銀
寧增持內險股
譚慧敏表示,中小型銀行在過去幾年槓桿業務升得很快,主要因為瘋狂發行存款證,這類理財產品以往並不納入監管,但現時開始受管制之內,中央政府也認為在經濟較穩定之時,可以繼續改革,以防經濟風險惡化,故看不到內銀前景十分好。
事實上,內銀盈利增長已由高位回落,幅度亦相當大,可以想像再增長空間有限。現時她偏向看好大型銀行股,今年中國經濟及市况偏向穩定,故中央較着力要降低銀行壞帳及債務問題,而且中國利率正在上揚,即貸款成本正在上升,對有雄厚存款基礎的大銀行實屬有利,反而對中小型銀行有壓力。
另一方面,由於目前大陸樓市熾熱,不少一線城市都實行限購令,亦影響銀行貸款情况。雖然三四線城市房產繼續去庫存,讓行業風險下降,但銀行仍傾向審慎借貸。
雖然各地收緊置業貸款將拖慢本季成交量,但長遠需求仍然存在,故會看好個別內房股。她反而認為美國今年會加息3次左右,對全球保險股有利,相信內險也受惠,因而去年底開始增持。
譚慧敏表示,中國出口(以美元計)在2017年4月增長8%,藉「一帶一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事實上,大陸鋼鐵股一直以來都受產能過剩困擾,今年中國致力發展基建項目,對鋼鐵需求有正面影響,雖然今年來貨幣及房地產政策有所收緊,但近期多項宏觀數據包括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零售銷售和出口等均顯示經濟增長整體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