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滴血測癌」的提法出現,不少人將其理解為:只需要一滴血,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得了什麼癌症。其實,這是對「滴血測癌」的誤讀。
「可測癌症和百分之百診斷癌症是兩碼事,可測並沒有說百分之百確診。事實上,當今沒有任何一個檢測手段,包括其他的腫瘤標誌物,都不能直接用於癌症確診,B超、核磁和CT等影像學檢測也不能。目前,只有病理檢測是金標準,但也存在一定的誤差率。」羅永章強調。
羅永章認為,公眾應該正確理解腫瘤標誌物的意義,「腫瘤標誌物最大的好處是快速、方便、便宜,可能篩查出許多危險人群。其最大的用途是早期篩查,目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替代。
除此之外就是療效跟蹤,這個特別有價值,對醫生個體化用藥很重要」。
「這種監測手段可以大規模普及,在發達國家的體檢中就包括腫瘤標誌物檢查。常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把腫瘤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是當今治療癌症最好的方法,也是最近十幾年來,美國、日本等國家癌症死亡人數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羅永章說。
傅彥表示,「從癌症發生、發展的機理理解,熱休克蛋白90α理論上應與多種癌症都有相關性。不過,這仍需要大量臨牀數據去證明。目前,團隊已經通過臨牀試驗成功證明了熱休克蛋白90α與肺癌和肝癌的相關性,並獲得了國家食藥監總局的批准。研究人員還在開展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的驗證,初步結果符合預期。」
雖然「滴血測癌」沒有滿足民眾對於癌症診斷的美好想像,科學家至今也沒有找到可以在惡性腫瘤診斷中「包打天下」的檢測手段。但是,多種技術的進步正從不同側面為醫生的診斷提供更多信息和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