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特首梁振英4月中率領一眾官員、策略發展委員會和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等,到訪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和珠海6個城市。梁總結行程時表示,國家發改委希望於9月就大灣區戰略發展規劃定稿,因此特區政府正籌備,5月中會有初步計劃。不過,有份隨團考察的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李秀恒憂慮,廣東向中央提出的政策規劃,或會損害香港利益。
大灣區城市群 今年初正式提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初見於2009年,指的是「九市二區」,即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個位置相鄰的沿海城市,加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所組成的城市群,有望成為全球第四大灣區。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中宣讀的「政府工作報告」內,正式提出「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強調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梁振英4月19日在廣州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座談會上致辭,表示香港近年發展最快的是金融及專業服務,認為與廣東大灣區城市群進一步合作時,香港「可以拿出來貢獻的兩個方面」。他亦表示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在社會秩序和市政衛生等方面進步神速,隨着三個連接香港與大灣區城市的基建項目,包括港珠澳大橋、高鐵和蓮塘/香園圍口岸相繼落成,屆時到內地旅遊、工作和退休的港人將愈來愈多。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4月初亦曾發表網誌,表示2015年大灣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1.3萬億美元,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而灣區內地城市同年的利用外資額約為256億美元,佔全國總額的五分一,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他認為這可以說明大灣區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戰略意義。他指出香港作為重要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能提供各項配套,助灣區內企業接觸國際市場;另外澳門是國際旅遊休閒中心,亦是中國與葡語系地區商貿合作的主要平台;而深圳在科研及產業創新方面發展速度驕人,有5500多間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可成為灣區內的科研基地;廣東省則製造業基礎雄厚,可成為大灣區的製造業中心。他指出,只要充分發揮大灣區的發展潛力,並透過優勢互補,「粵港澳大灣區」以整個國家為腹地,可進一步發展為內地經濟發展的引擎。
廠商會長憂不公平競爭損港利益
有份隨團的廠商會會長李秀恒表示,感到內地對大灣區發展很有決心,亦進步很快,希望今次訪問能令官員、政界有多點「着急感」,思考如何追上步伐。不過他擔憂廣東省會拿着香港招牌,向中央爭取更多有利政策,而香港卻沒有直接得益,甚至有損害,引來不公平競爭。但他強調暫只是擔心,未見到類似情况發生。
梁振英承認香港與任何城市都會有競爭,但強調與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合作的關係和潛質是更大、更好」。他明言香港和國際基本上是完全接軌,亦是大灣區城市需要借助香港的地方。
團體批延續「被規劃」的融合政策
資深傳媒人陳景祥就此撰文,認為粵港澳灣區內廣東9個城市跟香港澳門是兩套不同制度,融合過程必然會產生各種矛盾;近年興起的本土思潮,更有可能令矛盾轉化成衝突。本土研究社成員彭嘉林亦為大灣區規劃撰文,稱粵港澳大灣區不是「從無到有」的嶄新融合計劃,而是延續了現有「被規劃」的中港融合政策。他舉例指出,2003年香港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後開始加快中港融合,香港被要求以自身的服務業優勢,協助廣東升級為「服務業強省」,解決廣東省產業轉型的問題。他又認為各樣大型跨境基建,掏空香港的財政儲備,更因「一地兩檢」的爭議挑戰香港的「一國兩制」的原則。
■知識增益
中港兩地經貿融合
香港貿發局引用中國海關統計,指出香港是內地繼美國後的第二大貿易伙伴,2016年佔貿易總額的8.3%。而香港亦是內地最重要的轉口港,也是其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來源地,2016年底來自香港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9137億美元,佔全國的51.8%。另一方面,內地是香港的主要投資來源地,2015年底的直接投資存量以市值計算達4190億美元,佔所有來源地的26.5%。
中港兩地在經貿上的融合發展包括:
1.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是中國主要的經濟區及製造業中心之一,涵蓋上文的「九市二區」。而珠三角經濟區則涵蓋除港澳外的另外9個城市,2015年珠三角人均GDP達107,011元人民幣,為全國平均水平49,992元人民幣的2.2倍。2015年珠三角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9.1%、全國總出口量的26.8%、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5%。高鐵是其中一項配合珠三角的基建,廣深港段預計於2018年第三季完工,有助香港與珠三角城市建立一小時生活圈。
2.內地與香港關於
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
CEPA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大範疇
.貨物貿易:所有經本地生產商申請,並符合雙方已商訂的原產地規則的香港貨物,輸入內地時均可享零關稅優惠
.服務貿易: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多個服務領域,可享有優惠待遇進入內地市場。香港的專業團體和內地規管機構已簽署多項專業資格互認的協議或安排
.貿易投資便利化:雙方同意在通關、商品檢驗檢疫、食品安全、質量標準、法律法規透明度、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加強合作,改善整體營商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根據資料,大灣區規劃各地可如何達到協同效應?
解題:
「協同效應」指各方透過合作互補不足,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參考答案:
「九市二區」各有優勢,資料指出如深圳創科產業發展出色,香港則在金融業、專業服務方面較強,而珠三角地區以高端先進製造業見長。若根據各地的優勢在經貿上分工,並且互相學習,有助發揮各地的強項,例如在眾多連接內地和香港的基建落成後,交通更便利,或為香港的服務業帶來更大的機遇。
延伸回應題
2.中港兩地經濟融合為香港帶來什麼機遇與挑戰? 試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
◆機遇
.有利港商開拓更龐大的市場:內地人口多,經濟增長速度快,中港經貿合作有助港商進駐內地、開拓更大的市場。而且內地對現代服務業需求大,這正是香港的強項,為香港提供大量機遇
.有助創科業發展:內地各城市有不同的優勢,如深圳強於電子商品、創科發展,這正是香港發展較落後的範疇,加強兩地經濟合作,有助香港商界和政府更了解內地在這方面的發展經驗,例如港深確認共同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能吸引更多科研人才來港,亦提供一個更優質的環境供本港科研人員工作
◆挑戰
.加劇中港矛盾:香港在旅遊、地產、醫療和教育等範疇均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內地居民亦喜歡來港消費,香港的遊客區、醫院和學校近年已不勝負荷。水貨客、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入市炒樓等問題已造成資源爭奪,加上文化差異,令部分本港市民強烈不滿,太急速的中港經濟融合只會進一步令中港矛盾惡化
.削弱本港競爭力:內地市場發展潛力大,不少中小企和高技術專才都到國內尋找機會,令本港人才愈來愈少,同時本港的低技術勞工又面臨國內低成本勞工的競爭,導致其工資和待遇無法被提升。而內地的不少行業或基建配套都逐漸趕超本港,例如香港碼頭的貨運量就被內地的碼頭趕上,明顯兩地的經濟融合會令本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逐漸下跌
顧問教師:鄧婉君老師
[通通識 第4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