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祛濕有法

[2017.04.11] 發表
藿香和佩蘭都是芳香化濕的主要藥材,既可用於家居防蟲,有需要也可煎服。

春夏之際,天氣乍暖還寒,加上潮濕多雨,不少人都倍感疲憊、四肢乏力,似因濕邪入侵而造成身體不適,令祛濕成為熱門話題。祛濕方法更是五花八門,例如飲祛濕茶、貼祛濕膏布、拔罐、針灸,還有藥材泡腳等。惟註冊中醫師提醒,身體疲憊未必只由濕重引起,不同體質亦應採取不同的祛濕方法,不宜道聽塗說,盲目加入祛濕大軍。

要掌握正確的祛濕方法,首要認清濕重特徵,再按自己的體質對症下藥,重者可嘗試針灸、拔罐;輕者則可先從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入手,那即使「千寒易除,一濕難去」,也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祛濕良方。

З巧騔蒤哄H

「最近天氣很潮濕,身體也變得沉重乏力,看來要灌一杯祛濕茶了。」隨茪悎薸U來愈濕,便聽到更多立意祛濕的聲音,也不知是真的身體抱恙,還是季節性的例行公事。不過天氣潮濕,的確會令身體更易被濕邪入侵,但ヲO否代表濕重?卻不盡然。

註冊中醫師麥超常表示,春夏交接的確易令人體濕重,因為天氣潮濕時大多較為悶熱,身體較難排汗,會加重濕氣滯延,有礙身體新陳代謝,使身體易感疲倦。不過易感疲累而求診的患者中,濕重都未必是唯一主因,更大機會是因為病人氣虛、陽虛、血虛所致,可見濕重可致疲憊,但疲憊卻不一定是濕重。麥醫師解釋︰「在濕重以外,大部分香港人都因氣虛及陽虛而引致精神不振,成因多是作息不穩定,以及時時自行清熱氣,又飲太多冰冷飲料,常處於冷氣的環境,令身體正氣不足,致使身體氣虛陽虛,易感疲倦不適。」故麥醫師建議大家在祛濕前先辨清病徵,否則飲再多的祛濕湯水,也未能緩解身體疲乏。

濕重的主要微狀︰

疲困、食慾不振、肚脹、胃痛、大便黏稠、舌苔偏厚、下肢水腫、關節腫痛

在中醫學說中,濕也有外濕和內濕之分。香港浸信會醫院中醫藥診所駐診醫師兼主管張燕指出,外濕是由氣候潮濕或時時涉水淋雨,以至外感濕邪而致,工作時需涉水者,又或是居住在低窪地區(潮濕環境)者也特別容易有外濕;而內濕則主要由於脾胃虛弱,未能運化水濕所致。外濕和內濕的成因雖有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往往相互影響,因為外濕入侵也會損傷陽氣,使濕邪首入脾胃,滯留臟腑經絡,致使身體不適。

祛濕先分寒熱

認清了濕重源頭,祛濕時便可以對症下藥,不過也要注意自己的體質和寒熱體徵。寒濕主要因為外濕寒邪入侵,但當身體陽氣不足,飲食損傷脾臟,也會導致寒濕,其舌苔偏厚而呈白色,宜採取健脾為主的祛濕方式;若日常多吃燥熱食物,熱氣過盛者也會轉化為濕熱,使舌苔厚而黃,這時便宜以清熱祛濕為調理主調。

即使是坊間祛濕茶,其實也大致分兩類,第一以金銀花或是冬瓜水等作主要材料,能清熱祛濕,適合體質濕熱者;另一類則以雲苓、白朮、扁豆衣為主,重在健脾祛濕,適合脾虛寒濕者飲用,若飲用了不合體質的祛濕茶,反而有機會令濕重徵狀加重。麥超常中醫師指香港人大多缺乏戶外運動,常使用空調又時常飲冷飲,體質九成以脾虛寒濕為主,故日常祛濕該以調理脾臟為主。

祛濕有道

潮濕季節,不少家庭也會煲煮祛濕湯水,例如煲粟米鬚、薏米和老黃瓜等。麥超常醫師指單單用粟米鬚和薏米等材料,大多只能利尿祛水,卻未能健脾胃,故祛濕功效未及基本,宜在湯品中添加雲苓、白朮,加強健脾的功效。以下為醫師的兩款祛濕湯水推介︰

健脾祛濕湯

材料:大棗10克╱白朮15克╱茯苓10克╱生熟薏米各15克╱山楂10克╱白扁豆20克╱生薑3片╱瘦肉半斤

製法:瘦肉先汆水,再將所有中藥及瘦肉放入瓦鍋內,加水用武火煮至水滾,後用文火煮約六十分鐘,最後調味飲用。

功效:健脾祛濕。適合因脾虛生濕而引致腹脹、不思飲食、便溏及疲倦的人士飲用。

清熱祛濕湯

材料:粉葛500克╱貫眾10克╱土伏苓15克╱菌陳10克╱夏枯草10克╱白扁豆20克╱白朮15克╱西施骨半斤

製法:先把西施骨汆水,再把中藥及西施骨放入瓦鍋內,加水用武火煮至水滾,後用文火煮約六十分鐘,最後調味飲用。

功能:清熱祛濕。適合因濕熱引致疲倦身重、口臭、胸悶納差、易生暗瘡、便爛等人士飲用。

一般而言,輕微濕重者在飲用合適湯水後,疲乏症狀便會慢慢緩解,當症狀完全消失便可以停止飲用,不過若因居住環境或工作性質或飲食不當而長期濕重,便需長期以湯藥調理脾胃,非一時三刻能改善。此外,許多人以為食辣可以為身體祛濕,其實吃辣也有一番講究。例如薑和胡椒一類食物,辛而性溫,的確能驅風祛濕、發汗解表,但亦只適用於寒濕病者。而其他麻辣類食品如川椒等,其性燥熱,按香港人的體質,未能祛濕之餘反會使人體濕熱,本身陰虛火旺者更需慎用。

ゞ 泡腳、藥貼

除卻穴位針灸,中藥泡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紓緩濕重徵狀,按全息學的理論,人體的健康狀況也會在腳掌反映,而中藥浸腳便能達調節內臟的功效。由於濕性趨下,故濕重者下肢易有水腫,加上濕邪阻遏氣機流行,故浸腳的藥材,大多以紅花、艾葉以及生薑等活血化瘀的藥材為主,疏通體內因濕重而不通的經絡,更可添其他藥材,調理脾腎虛弱。浸腳的水溫大約以攝氏四十度為佳,過熱的水有機會造成燙傷,而水溫太低則未能提升新陳代謝。以下為張燕醫師提供的浸腳藥方︰

藥材︰當歸、赤芍、紅花、川斷各20克

方法︰將以上藥物一起煎水,兌入泡腳水中,每天一次20至30分鐘。

功效:能促進新陳代謝,活血補腎,緩解身體疲憊。

除了中藥浸腳外,基於腳掌全息學的理論,坊間近十年也流行以保健藥貼助身體排濕。這類保健產品多於睡前貼於腳掌心,翌日便會發現藥貼濕透,顯其祛濕功效。不過註冊中醫師麥超常認為,這類保健貼的功效存疑,因為腳掌排汗自然會沾濕藥貼,而整夜貼上保健貼或反而有阻腳掌排汗,故不建議濕重者以此作為治療方式。

々 家居祛濕

由於環境因素是外濕的原因之一,故不少人關心使用抽濕機和空調,是否能緩解濕重徵狀。麥超常醫師認為抽濕機確能減少感染外濕,但空調則不宜過冷,否則會有反效果。「許多人都愛在潮濕天氣使用空調,使家居環境更通爽,身體更精神爽利。然而寒能聚濕,也不利身體血氣循環,易傷脾胃。故當空調設定低於攝氏廿五度時,不但無助祛濕,更有機會使濕重加劇。因此如要預防濕重,空調溫度宜設置在廿五度,既環保又能預防濕重。」

除了使用抽濕機及空調外,麥醫師也推介芳香化濕法。只需購買藿香、佩蘭以及豆蔻等幾味藥材,便能自製藥香包,把香包掛在腰間或H邊,便會在日常生活中吸入其揮發物,有利身體祛濕。而這類藥香包放在家居更能驅走蚊蟲,一物多用。

由家居防濕到拔罐以至食療,以上提供了全方位的祛濕法門。不過說起最有效的祛濕方法,不外乎是老生常談,即多做運動、多休息、按自己的體質戒食不適合的食物、盡量少食或不進食飲用涷品等。因為人體脾臟本有自動排走濕氣的功能,當我們身體健康,排濕能力自然卓越,便毋懼天氣變化所帶來的濕重挑戰。

更多春日手冊
勿用牙籤剔牙
人嘛,總要等到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比如大家總在牙疼得要命時,才想起關心嘴裡的小夥伴和老夥計們。更別提有多少人一吃飯就塞牙、一刷牙就出血,但從...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7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