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跟正備戰DSE的中六師妹吃飯。她好不容易才從繁重的溫習日程中稍息,但我們說了幾句家常話後,很自然地話題又繞回到考試壓力和各大學的收生標準。 被父母責成績退步 師妹感委屈 師妹成長於典型的雙職家庭,爸爸、媽媽從內地偷渡來港,教育程度不算高,只讀到中學,所以師妹的功課,雙親很快就「跟不上」,也沒有時間跟,唯有把她送到各大連鎖補習社。師妹補了一年半載中文、數學、物理,成績依舊沒甚起色。「真係讀唔入腦,我諗我係蠢。」師妹半笑半嘆地說,教聽者心酸。父母把不少辛苦攢來的錢都投資到女兒身上,對於女兒的成績不升反跌,自然幾番責難,怪她臨近文憑試,還未開竅。師妹覺得委屈,明明升中六後已經加緊溫習,但努力就是沒有反映在成績上。 這讓我想到很多年前看過的一套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2》,堶惘野y對白是男主角向父親說的,「不管我做什麼,你們都覺得不好;不管我做得多好,你們都覺得不夠。」 這一代的父母大多沒經歷過為高考嘔心瀝血的過程,就算經歷過也都忘記得七七八八了,所以沒法理解和接受孩子們所說的「學不進去」。在他們看來,給你一副桌椅、一套紙筆,你就已經具備學習的全部條件,至於自身的能力、念的科目是不是感興趣的,還有學習壓力,統統都不是理由。更何G承認子女不夠聰明、不擅讀書如同摑自己一巴。於是,「你不夠用功」成為不少父母對子女成績欠佳的絕對結論。 主動向父母說出學習困難 師妹對父母的不理解積了一肚苦水,向我這個過來人呻了一個晚上。我想了想,跟她說,我們的父母為生活營營役役,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感受尤其深,自然望子成龍,拿茤韙j鏡盯緊成績,而忽略了子女的學習過程。如果不想父母只看成績,你不妨主動點,嘗試讓他們多了解自己在學什麼、你喜不喜歡這個科目、有沒有遇到困難。父母畢竟疼子女,了解實情之後,應該會調整心態看待你的成績。 文:王寶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