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盼回家園 重建社區重建心靈
戰後要重建社區,亦要重建心靈。費頓稱,不少戰禍難民希望重返家園,因此現時首務是確保難民返回家園前當地回復安全,並提供生計、教育等保障。
費頓指出,有研究發現那些受到戰亂威脅、但留在祖國的人,較那些選擇離開家園逃避戰火的人,有較強的幸福感,因為留下者與身邊的人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等共通點。反之,逃難到其他地方生活如約旦、黎巴嫩等地的敘利亞、伊拉克難民容易被孤立,不僅要承受較大心理壓力,亦可能面對生命安全威脅。
然而,讓難民安心返回家園亦不容易。費頓亦指因敘利亞各地都受到空襲等攻擊,根本沒安全地方,重建社區面對困難。他稱,部分難民想盡快返回家園,部分人則抱觀望態度,首要是確保局勢回復安全,並提供足夠的理由如生計、教育等,把難民吸引回家鄉。
接受援助 亦互相扶持
敘利亞難民接受援助之餘,亦會嘗試互相支持。費頓舉例,曾在土耳其一個難民中心,看到敘利亞難民在不同角落有不同活動,形成不同支援小組。「那是個有趣的地方,有音樂家教小孩子音樂、土耳其語,婦女在做手工……她們稱這是日常社交生活,讓大家聚在一起,會感到較舒服。」
世界宣明會去年3月發表報告,敘國孩童因內戰而失去的讀書機會若以就學年期換算,單是2015年就失去約2500萬個學年;在戰亂期間出生的孩童,平均預期壽命減少15年。假設戰爭於2016年結束,敘國付出的代價相當於6890億美元(5.37萬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