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專欄:獨立專題探究——深入解釋議題和判斷及論證的要求
【明報專訊】通識教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IES)是自主的探究學習,同學須自訂其感興趣的題目、設定探究和資料蒐集方法,並製作報告。報告分為四部分,分別是A.「題目界定」、B.「相關概念和知識/事實/數據」、C.「深入解釋議題」和 D.「判斷及論證」。其中以C和D兩部分的難度較大,現集中解釋這兩部分的要求,並釐清同學的一些疑問。
◆C部:「深入解釋議題」的重要
同學的IES題目通常與以下幾方面有關,例如找出原因或探究可能因素或影響、辨識因果關係、解釋現象、分析利弊、檢視或判斷某些社會政策、措施或建議是否可行或有何成效,以及對某些社會或地區問題作出改善建議等。為回答這些「問題」,同學的焦點往往放在需要蒐集什麼資料、如何找尋資料、資料如何「變身」成研究發現等。然而,這樣做有可能過於聚焦在「問題」本身而忽略「問題」背後的議題,即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問題」的本質是什麼?這些「問題」實際是從什麼宏觀的議題而來等。
勿忽略「問題」背後的議題
忽略「問題」的本質,探究工作可能變得「技術性」,見樹不見林,例如忽視宏觀概念和價值觀;社會因素諸如環境、文化、經濟、政治等的互動關係。結果會使探究缺乏社會性和宏觀圖像,老師或難以理解為什麼同學要探究這些問題,並懷疑這些「答案」的意義何在。
IES的題目當然要聚焦和明確,但題目(探究的「問題」)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需要以一個相關的社會議題作討論平台。因此,C部提供一個機會,讓同學反思如何把盛載「問題」的議題加以解說。舉例說,要探討聘請家庭傭工對父母和子女的親子關係的影響,我們或需把一些相關的宏觀議題「放在」腦中,如香港全職工作父母照顧子女面對的困難、子女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角色等。
在C部,我們可以把要回答「問題」的內容(例如蒐集到的數據和資料)放進這些宏觀議題一併解釋(這些議題相關的概念應在B部解說),例如解釋父母在孩子成長擔當的角色、對維持家庭和生活所需的優次考慮、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等。把資料內容配合宏觀議題合併解說,才能有效呈現探究問題的本質及其全面性,並能連繫A、B兩部分。然而,我們不用鉅細無遺地解釋「問題」背後的宏觀議題,而是把議題作為我們蒐集得來的資料的背景,解釋資料呈現什麼現象,繼而分析,而非只是孤立匯報資料內容。
◆D部:「判斷及論證」的得分關鍵
同學往往視這部分為寫下「問題」的答案所在地,這理解本來沒錯,但受制於資料內容,處理判斷和論證的態度容易偏向技術性和以「答案」為本,例如將C部的數據和資料的內容歸納並列述(有時甚至重複C部的內容)。那怎樣才能恰當地運用資料呢?
1.多角度論證 增強說服力
首先是要從多角度論證。判斷的結果可能很簡單,但要解釋如何達至這個結果,需要從不同方面論證,以提升論證的可靠度和增強說服力。多角度論證須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是在設計資料蒐集工具時已設定從不同方面(視乎題目需要)蒐集資料,可以是不同資料來源但指向同一探究對象(例如官方資料再加民意調查數據),可以是不同持份者的觀點和需要(例如政府、利益團體、學者、商界、政治上的民意領袖等),也可以是不同層面的關注(例如環境、經濟和民生等)。在蒐集資料前便要考慮這些不同「角度」並作為資料蒐集對象的一部分。第二是用不同角度來展示和解釋為何會得出某個判斷,以探討應否取消以強積金作遣散費的對沖這議題為例,角度可以是價值觀如公平、營商環境和政治需要等。利用不同角度論證,會使論證效果更全面及更具說服力。
2. 解釋原則考慮點
把資料用得恰當的第二個要點,是解釋以什麼原則和考慮作出判斷。原則和考慮可以基於某些角度來設定,例如社會的核心價值(例如在B部提出的主要概念)、需要的逼切性、大眾(整體)與小眾(個別)的考慮等。有些議題是不應或不可以完全依賴問卷調查的結果來判斷,例如港鐵應否設置女性專用車廂、應否實施不設經濟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等,數據不應是唯一解釋判斷的根據,不同考量的準則有助我們提出具說服力的論證。
3. 綜合數據運用資料
第三是綜合運用所得數據和資料。同學切忌把數據或資料如數家珍地臚列出來,然後便跳至結論(即判斷的結果)。我們應先整理資料,就某一相關的角度,選擇合適的數據或資料以支持自己的判斷;而不同的數據和資料也可以互相印證,以加強論證的力度。但同學須留意,不同資料不一定是指以不同方法和來源(例如問卷、訪問或實地考察)蒐集得來的資料,可以是多種或多重的論證根據,例如不同的學者專家意見、民意調查結果和某些國家的經驗借鑒等,較理想的做法是在A、B、C三部分或已初步提及這些資料。
由於篇幅所限,我們只能簡單解釋C、D兩部分的要求。然而,A、B、C、D四部分是互有關連的,不能割裂處理。這四部分應指向同一探究,並應是連貫和有系統的。
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