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都市人都曾經歷失眠的痛苦,嚴重失眠更會影響工作及社交生活。失眠的沈女士曾有兩年靠藥物入眠,但每天都只能睡2至3小時,本來操流利英語的她,失眠影響下說起英文變得詞不達意,不能與外國客人溝通。九龍中醫院聯網以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沈女士與同類患者重拾安眠。 明報記者 為入睡曾服藥兩年 50多歲的沈女士在律師樓任文職工作,經常超時工作至晚上8時放工,「回家食飯梳洗後已經1時,這時候個人生活才開始,有時間可處理自己喜歡的事」。她每天凌晨約3時上H,「因擔心翌日上班精神不足,準時3時上H逼自己睡,但睡不茪S很大壓力,遲遲未能入睡」,所以沈開始服安眠藥,「很方便,吃藥後兩小時便會睡得荂v。其後她意識到安眠藥的副作用後,轉食感冒藥幫助入睡。即使靠藥物,沈只有約2至3小時睡眠,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兩年。 假日狂睡「補眠」斷社交 每到周末,沈會足不出戶狂睡「補眠」,「斷絕了所有社交生活,全日在家中睡覺,但後來發現睡得再多,也彌補不了工作日的睡眠不足,有時會更加累」。失眠會影響日常工作以及社交,沈說自己的英語突變得詞不達意,「跟外國客戶溝通不了,有時連講廣東話也有問題」,令她開始意識到失眠問題已嚴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沈女士飽受失眠困擾,半年前向九龍中醫院聯網的普通科門診求醫,獲轉介參加「睡眠自我管理計劃」,接受小組及個人輔導,並使用睡眠日記錄每天情G,再接受職業治療師分析及建議,例如學習睡眠前以腹式呼吸法放鬆心情。她現已不用靠藥物入睡,並改善至每天保持7小時睡眠。 睡眠日記腹式呼吸助入睡 九龍中醫院聯網家庭醫學及普通門診部醫生蔡沛泉表示,沈女士這類「原發性失眠」的患者往往找不到失眠的原因,該計劃的目標是使用非藥物的認知行為治療,讓患者改善睡眠習慣。該計劃由2014年推行至今,服務約300名病人,目標是希望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至85%,即睡眠時間佔躺H時間的85%。 伊利沙伯醫院一級職業治療師何靜雯表示,63名於2014年參加計劃的病人治療前的平均睡眠效率為69%,病人在接受4至6個月的療程後,平均睡眠效率達標準的85%,而服用安眠藥的病人數量亦大減一半。沈女士說參與計劃後的首兩個月,仍依賴藥物入睡,但逐步減少藥物依賴,6個月後完全不用藥物亦能每夜安睡7小時,「改變了我整個生活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