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塌樹35%台灣相思
【明報專訊】自1970年代起,為防止水土流失,政府部門在郊野地區大規模植林,種植的樹種包括台灣相思、愛氏松及紅膠木,被稱為「植林三寶」。這些樹木都為外來品種,但因其生長迅速,能有效改善貧瘠土地,故曾在郊區以至市區路邊廣泛種植。
這些又稱為「先鋒樹」的樹木雖然生長快速,惟樹種往往過於單一,加上生長過密,窒礙本地樹種自然繁殖及生長,亦令路旁生態過於單調,不利原生動物棲息。
生長快速 80年代大量種
資料顯示,政府部門於1980年代大量種植不同樹種,例如漁護署採用「植林三寶」;土木工程拓展署為保護斜坡,亦大規模種植桉樹,防止水土流失;房屋署則為迅速綠化環境,於公共屋h廣泛種植洋紫荊和細葉榕等。政府曾檢視該批於1980年代種植的樹,並沒普遍發現健康問題,當中只有台灣相思出現老化現象。中西區區議會文件顯示,路政署曾分析路邊塌樹個案,發現台灣相思佔整體35%。
路政署表示,該署負責護養的台灣相思分佈全港18區,而由於一些在早年種植的台灣相思出現老化,遂於2015年3月,由發展局轄下「工務及護理綠化委員會」要求相關部門推行「前瞻性樹木風險管理策略」,以提升市民安全,並以其他合適的原生植物替換台灣相思,以促進生物多樣性。該署又指出,世界各地近年亦有推行更替老化樹木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