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C.傅貼士:嬰幼兒斜頸症 (Pediatric Torticollis)
嬰幼兒斜頸症 (Pediatric Torticollis) 泛指嬰幼兒慣性地將頭顱傾側向一邊,並同時將頭顱旋轉向另一邊 (圖示)。這種姿勢通常源於嬰幼兒頸椎附近肌肉、骨骼或神經腺出現問題。由於徵狀明顯,所以患者家長很容易便能察覺出嬰幼兒患上此症。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二以下的嬰幼兒會患上斜頸症。雖然嬰幼兒斜頸症 (Pediatric Torticollis) 分為先天性 (Congenital Torticollis) 及後天性 (Acquired Torticollis) 兩種,但先天性斜頸症較為常見。先天性斜頸症主要成因為胚胎於母體內成長時頸椎長期扭向同一邊導致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因縮短了而將頭顱拉向一邊。亦有些嬰兒因為出生時較困難而拉傷了胸鎖乳突肌。亦有少部分先天性斜頸症起源於頸椎骨發育異常導致罕見的小兒頸椎融合症候群 (Klippel-Feil Syndrome)。有些先天性斜頸症患者會同時患上斜頭畸形 (Plagiocephaly),其起因為地心吸力因斜頸而不平均地拉向發育中的頭顱骨,導至一邊面額較另一邊面額扁平。通常家長較容易於嬰兒出生後數周辨認出先天性斜頸症。而後天性斜頸症則是由於頸椎內肌肉或血管受傷引發。後天性斜頸症通常病發於嬰兒出生四至六個月之後,而後天性斜頸症並不會引發斜頭畸形。
通常嬰幼兒斜頸症患者的家長會發現其頸椎只能向一邊旋轉或傾側,又或左右兩邊的頸椎活動範圍有明顯差別。就算家長未能及早發現病患,兒科醫生為嬰兒進行身體檢查時亦會檢查嬰兒有否患上斜頸症。
要治療嬰幼兒斜頸症,醫生通常會將患者轉介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主要透過伸展嬰兒頸椎縮短了的軟組織及改變嬰幼兒的日常作息位置,幫助患者頸椎回復正常。通常物理治療師會同時教育患者的家長如何在家中為嬰兒伸展頸椎。有研究發現物理治療師治療先天性斜頸症的最有效時機為初出生的頭三個月,而治療的成效亦同時取決於患者家長配合治療,為患者定時進行伸展運動及改變家中嬰兒的擺位。假如治療未能湊效時,主治醫生可能會於患者滿一歲半後考慮轉介到外科醫生,進行外科手術伸延縮短了的頸椎組織及胸鎖乳突肌。據統計約有一成半患者最後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斜頸症。
要預防嬰幼兒患上後天性斜頸症,家長需注意以下四點:
1. 避免將嬰幼兒長期放在同一個位置,以免頸椎慣性地向同一邊傾側。會發聲或燈光的玩具亦會吸引嬰幼兒的注意,所以要經常轉換擺放位置。
2. 多讓嬰兒趴下可訓練嬰兒的頸椎、上臂及腰背肌肉,同時讓頭顱形狀生長得更自然。有外科醫生建議嬰兒可每日訓練趴下四次,每次趴下約十五分鐘。家長需在親身陪同下,讓嬰兒在醒來並不太累時才可進行趴下運動。
3. 跟嬰幼兒玩耍時應鼓勵嬰幼兒平均地運用四肢,不要只集中向一個方向活動。
4. 在喂哺或抱起嬰幼兒時應每次轉換不同方向,以免頸椎慣性地向同一邊旋轉。
專欄撰文:傅卓明物理治療師 圖片來源:傅卓明物理治療師 電子郵件:mingcfu@hotmail.com 查詢電話:416-332-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