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多倫多大學Donnelly細胞與生物大分子研究中心的華裔研究員張煒,因成功地研製出一種對抗病毒的藥物開發平台,並已利用該平台作為技術手段成功地研發出對抗兩種高死亡率病毒的合成藥物的前期分子,一舉奪得本年度的Mitacs創新大獎。
近年來,各種各樣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的病毒不斷湧現,包括MERS中東呼吸病毒、伊波拉(Ebola)病毒、寨卡(Zika)病毒等。華裔研究員張煒的上述研究成果將填補有關對抗病毒的特效藥物開發方面的研究空白。
現年34歲的張煒來自中國,他在200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技術系,隨後來加拿大留學,在約克大學生物學系攻讀碩士。他在2005年進入多倫多大學分子遺傳學系攻讀博士,他的導師就是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LTRI研究院副院長Daniel Durocher教授。
從2012年起,張煒在多倫多大學Donnelly細胞與生物大分子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在前羅氏製藥基因泰克公司資深科學家、Sachdev Sidhu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博士後的研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涉及生物化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基因與蛋白質工程等。
張煒在談及自己的獲獎科研成果時指出,在近年來經常看到病毒肆虐的新聞。儘管在病毒的疫苗研發方面進展不錯,但針對病毒感染患者的藥物開發工作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他說:「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至今還沒有開發出對抗病毒的特效藥物,是一個空白。例如,曾在2003年肆虐中國和加拿大的SARS病毒,至今還沒有一種抗SARS的藥物進入臨牀測試。」
張煒的科研目標就是研製一種對抗病毒的藥物開發平台,並利用該平台作為技術手段研發出對抗病毒的合成藥物的前期分子。
他說:「我們已經利用該平台作為技術手段研發出對抗兩種病毒的合成藥物的前期分子,一種是MERS中東呼吸病毒,另一種是CCHFV/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這兩種病毒的致命率均高達40%至50%。」
張煒說:「總的來說,我們建立了一個普遍適用的技術手段,能夠在幾周的時間內開發抗病毒的前期藥物分子。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開發抗病毒的藥物,預期在未來3年內能具備申請臨牀實驗的程度。」
張煒在談及個人目標時表示,他希望能夠申請到大學的教職,有自己的獨立實驗室。他說:「獲獎對我是一種鼓勵,走在科研的道路上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研究經費不足、競爭激烈,但我會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