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昨發表對學生自殺的立場聲明,學院副院長(教育事務)陳國齡表示,基本認同及歡迎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前日發布的最終報告,認同應在學校層面加強精神健康教育。她指精神科護士到校等措施方向正確但資源不足,希望政府加撥資源。 陳國齡稱,研究顯示九成自殺個案都有精神病,惟3個學年共71宗學生自殺個案中,僅18%正接受精神科服務,反映不少患者未被識別或沒接受治療。她建議學校推行篩選計劃,分辨高風險但沒求助的學生,此外應將精神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消除對精神病人的歧視,「曾有個案怕被人知自己有精神病,要躲入廁所食藥,更有不少個案怕被歧視而拒絕治療」。 促精神健康教育納學校課程 教育制度是否影響學生自殺?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指本港學生自殺率低於多個教育競爭較少的國家如芬蘭和澳洲等。陳國齡認同制度層面沒實質證據顯示兩者有關,但強調芬蘭、澳洲自殺率較高,不可證明兩者無關,因自殺成因十分複雜,例如芬蘭在北歐,或受日照時間季節變化等因素致自殺率高。該學院認為現時教育課程過於注重成就,學習氛圍競爭強。陳舉例,若學童想發泄情緒,父母會叫孩子「不要哭,先做完功課」,令學生無法發展調節情緒的能力。 陳認為報告方向正確,但資源不足,例如「醫(生)教(師)社(工)同心協作先導計劃」僅兩名護士負責9間學校,認為應增加至每間500至600名學生的學校都有一名駐校精神科護士。 認同推廣快樂兒童約章 醫學院及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皆建議推廣「快樂孩子約章」,倡議讓孩子每日至少20分鐘與父母聊天、1小時放鬆、半小時運動及睡眠10小時。聖公會天水圍靈愛小學校長孔偉成表示十分認同,該校已減少考測、縮短在校時間及取消精英班,以減輕學生壓力。 教協則批評報告「雷聲大雨點小」,因教師最欠缺時間及空間與學生建立關係,但委員會只建議加強溝通,沒觸及人手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