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台灣人國族認同提升
【明報專訊】兩岸官方交流冰封,但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卻反向推升。最新民調顯示,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回升至52%,否定者降至43%,這是近3次調查中首度過半。此外,有69.7%的受訪者認為台灣若採取「泛中國人認同」的兩岸關係,最能確保台灣利益,有利兩岸和平。
兩岸和平 民心所趨
台灣競爭力論壇4日上午在立法院公布「2016年下半年度國族認同調查結果」,與會者包括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龐建國、執行長謝明輝、艾普羅民調副總經理邱源寶,以及新黨副主席李勝峰。
自2013年2月開始,該民調至今已進行13次。本次調查,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較前次增加5.2%,回升至52%,否定者從45.8%降至43%;這是近3次民調中,認同首度超過50%。
40至49歲 認同最高
其中20至29歲認同最低,僅28.1%,最高則是40至49歲,達60.8%,但與上半年度相比,所有年齡層認同分別有4至6個百分點增幅。認同主因則是具有相同血緣、文化等。
龐建國表示,目前台灣其他單位採用「中國人」對「台灣人」的問卷設計,刻意將兩名詞對立起來,導引受訪者在敵對的兩岸選邊站,誇大台灣民眾認同或支持台獨比例。
他說,這份問卷調查跳脫出「對立陷阱」,用「中華民族」概念融合化解兩岸歧異,讓「中國人」認同不被扭曲壓抑。
69.7% 認同泛中國人
至於,台灣人與中國人應採取何種關係,最能確保台灣利益,有利兩岸和平?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佔22.3%,「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佔14%,「是台灣人,但不必否認是中國人」為33.4%,合計69.7%,通稱為「泛中國人認同」。
邱源寶分析,目前兩岸關係低盪,讓台灣民心隱約不安,多數台灣民眾可能認為如果採取泛中國人認同,也許可避免兩岸熱對抗發生。
此外,有74.5%受訪者認為蔡政府應「改變策略,脫離當前現狀」;61.3%受訪者認為先與大陸磋商,再與各國合作的策略,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最有利;而蔡英文總統提名的大法官主張台獨建國,有57%的人認為此舉不利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