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 愛上一個人或地方,絕對是有緣。緣是什麼,沒有人說得清,最後就說是緣分。既然有緣有分,就一定在數不清的時間空間脈絡裏漂浮,等待著輪迴顯現,突然在電梯門打開那一剎那,在街角猶豫去向的一轉身,在花園裏賞花時一抬頭,就看到了《西廂記》裏張生說的,「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一見鍾情到底是怎麼回事,也真是煩勞思考,打破頭也想不靈清的,反正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之後就「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再來就讓你「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日日夜夜,都有甜蜜的魅影飄過來飄過去,在恆河沙數的芸芸眾生中若隱若現,有時還會有天籟在身後響起,雲滃滃,霧濛濛,讓人恍恍惚惚,弄不清今世何世,今夕何夕。霎時的鍾情,能不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愛情,海枯石爛,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還有待時間的考驗,才知道是否真的有緣有分,成為宇宙大化生發變易的定數。
(2) 第一次到蘇州,是1976年初夏,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正在批林批孔,滿街貼滿大字報,粗黑蠻橫的字跡,上面還畫著血腥暴烈的大紅叉叉,打倒這個潛伏在黨裏的漢奸工賊,清算那個還在走的走資派。蘇州城似乎在大白天都籠罩著陰霾,街道幽深晦暗,路邊的法國梧桐斑斑駁駁,襯著灰暗的屋舍與粉牆,像褪了色的老照片。街上很少行人,偶爾見到的都低頭縮頸,像拾荒人流落時光隧道,遺棄在荒廢的古城,撿拾光陰遺留的回憶。所有人穿的衣服只有一種色調,是烏黑的灰藍色,而且都打著補丁。我感到奇怪,群眾就沒有一件齊整的衣服,都在革命的熱情中磨損了嗎?還是補丁有什麼革命的象徵意義,不在身上打兩塊補丁,就成了腐朽的反動派?想知道蘇州老百姓真正的日常生活,所以不漏痕跡地踱進了一個菜市場,看那裏賣什麼。菜場像空蕩蕩的工廠車間,十分昏暗,不要說雞鴨魚肉了,連油鹽醬醋都沒看見。我發現整個菜場只有兩種蔬菜,包心菜和西紅柿,疤疤爛爛的,堆在地上,也不知道是零賣的,還是憑票領取的。那是夏天,午休的時間,或許大家都回家睡午覺了吧?倒是像《史記》描寫商鞅治理的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不過,似乎物資過於貧乏,達不到「家給人足」的地步。
(3) 蘇州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灰灰暗暗,面目模糊,絕對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直到我踏進了網師園,才知道詩人忘情的夢囈,原來只是平實的素描。那時網師園的入口朝北,也就是今天的後門,要經過一條逼仄的小巷,轉了兩個彎,進入一扇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黑色門扉,然後,然後,然後你要我怎麼說呢。你有過戀愛的經歷嗎?那種驚豔之後,屏息靜氣,吶吶說不出一句話的震撼,好像原子彈在你眼前爆發出七彩的蘑菇雲,太陽把燃燒的黑子正正地擲向你的眼瞳。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愛上了蘇州。
(4) 我以前讀湯顯祖《牡丹亭》,讀到杜麗娘遊園,剛進院門,有一句道白:「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然後唱《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總覺得湯顯祖有點小題大做,把個園林美景誇大成了蓬萊仙境,像伊甸園似的。四十年前,我走進網師園的霎時,我才瞭解,原來湯老先生描述的是愛情的驚豔,是一段淒豔愛情故事的開篇。
(5) 之前我去過日本,非常喜歡日本的庭園,設計得細膩精美,像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可它是靜止的,是擺出來的;走在網師園裏,穿過假山,步過小橋,那真的是移步換景、景隨心轉,讓你覺得它是活的,像一個奇特的生命體,經歷了幾百年,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了。就在那一刻,我才真的體會到中國古典世界的審美境界,理解了什麼是歷經輪迴,終究會出現在生命中的緣分。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標題為顧問老師修訂,原文標題為「愛上蘇州」,刊於《明報》 世紀版專欄「文字江湖」,2016年2月7日)
■學習要點
主觀描寫
網師園乃源自南宋的江南名園,現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與親身經歷,以主觀感受描寫客觀事物,精確、生動而活潑,並具體顯現「緣分」之義。這種書寫方法十分常見,例如曾敏之於《橋》的一段:
「我對橋有一種特別感情,這是童年時代培養起來的。家鄉是一個偏僻的小鎮,鎮郊有一個平橋塘,一潭碧水,橫架一座小木橋,每逢夏天,那兒就是我游泳嬉戲的地方。站在橋上,雙臂高舉,『撲通』一聲,跳入碧潭之中,常常游個半天,讓酷炙的太陽把潭水曬得燙了,才盡興地和小夥伴們跳躍地歸去。」
上例描寫平橋塘,除了寫塘水「碧」綠,實質沒有寫到平橋塘的外貌、形態,寫的是作者對平橋塘的感受,所以「主觀描寫」實質是寫作者對所描寫事物的感受。
■實戰篇(圖一)
(答案:圖二)
作者簡介:鄭培凱,學者、詩人,現為中華學社社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出生於內地,成長於台灣,求學於美國。近著《在乎山水之間 》、《品味的記憶》等。
作者:鄭培凱
文:唯風(資深中文科老師,198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先後獲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碩士銜,現為學友社模擬文憑試籌備委員。90年代起開始為《明報》撰稿,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學史》、《中國語文及文化——文化問題》。)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