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錦囊:「影響」題 先概念化後分析
【明報專訊】淇老師: 通識公開考試常問「影響」,相對比較題、問可行性、成效之類的題型,影響題較易掌握。同學需要利用資料或就個人所知分析某些現象、問題、行為或措施帶來的影響。常見提問用語包括:「指出及解釋/闡述/討論……可能帶來的影響/問題」、「可能帶來什麼影響」、「引致那些問題」等。
小通: 明明我上次測驗有用資料及就我所知列出多項影響,但為何仍得不到高分?
淇老師: 這是不少考生常犯的錯誤。通識考評著重考生的闡述及論證能力,而非列舉論點。同學切忌重量不重質地盲目列舉影響,論點愈多也不一定愈高分。同學宜先歸納資料,概括議題/事件的影響,把影響概念化後再作多角度分析,推論事件如何導致該項影響。
小通: 每次答題我都會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角度分析,一定夠多角度啦﹗
淇老師: 一般同學為展示「充分全面解說」,往往會寫下參考書常見的「答題框架」答法。以2012年通識科練習卷卷一的1b題為例,要求解釋工業及農業發展對生活素質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同學從社會、環境及公共衛生三方面討論工業及農業相關的負面影響,以為分不同層面或角度討論,就是多角度解釋。然而,若未能因應資料轉化為概念,分數自然會較低。同學宜留意多角度解釋時能否整合資料,充分回應題目。
小通: 我如何衡量從哪些角度分析?
淇老師: 如題目無指明要就某/某些角度分析影響,同學作答時應作多角度思考,然後妥善地將影響分類,如正面負面、直接間接、長期短期,都是可用的分類。例如2014年文憑試卷二題3a問及夜間燈光對港人生活素質的影響,同學要留意「影響」是中立字詞,所以從經濟、社會等不同角度出發分析談負面影響之餘,如同學完全不談正面影響的話,就是未能整全考慮及作出恰當論述判斷。
小明: 那「影響」除了正負面,還可從哪些角度討論?
淇老師: 考慮「影響」時亦不可忽略個人和社會整體的利益平衡或取捨,或是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以立標準工時對香港社會的影響為例,不同持份者均受影響,例如僱員、僱主、商業機構、政府、勞工團體等。
至於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需要超時工作的行業如傳媒、飲食等行業在營運上必定受到衝擊,標準工時可能加重企業的營運成本,直接影響企業的運作,間接損害香港的經濟發展。同學宜詳細解說,清晰顯示出理解題目要求及按要求作答。
小識: 從個人方面考慮,標準工時能限制僱員的工作時數,僱員不會過勞,直接改善員工的精神健康,提升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從經濟角度考慮,標準工時能提升僱員的生產力,間接提升本港競爭力呢!
淇老師: 小識能舉一反三,很聰明啊!如題目沒有列明要求,我們應分別從正、反方面作答。如題目指定要根據某/某些角度,例如2013年練習卷卷二題1b問到,青年參與重建計劃對他們和香港社區兩方面可能帶來的影響,同學不應只解釋其中一方面,又或對其中一方面詳細解釋,另一方面卻只寫寥寥數字,而應該分別詳述重建計劃對青年及香港社區的影響。另外,作答時應遵照題目指示,遵從題目要求分析的論點數量,以免離題或浪費時間。
小通: 我明白了!
淇老師: 最後要提提你們答題時應細心構思作答方向。平日應多看新聞、多閱報,嘗試練習辨識不同議題可能帶來的影響,裝備自己應付不同類型的題目。
文:李安淇老師
插畫:謝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