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倫敦動物學會(ZSL)發表《地球生命力報告2016》,指由於人類活動和生活模式,全球野生脊椎動物數量自1970年至今下跌了58%,按此走勢到2020年累計跌幅會達2/3,其中以淡水湖泊、河流和濕地的生物數量跌幅最為嚴峻,40年間跌了81%。
「地球生命力」(LPI)報告每兩年發表一次,研究人員追蹤監察全球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及魚類在內的3,706種脊椎動物(約佔品種總數6%)的14,152族群的規模變化,繼而分析評估全球野生生物狀G。2014年的報告估計,野生動物在40年間數量減了約一半,今次報告則顯示走勢持續,跌幅達58%。
「人類世」取代自然力量改變地球
上述跌勢是另一[象顯示地球已進入所謂的新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即人類活動已取代自然力量,成為地球變化的主要動力。報告稱,破壞生境、野生動物走私、污染和氣候變化等人類活動衍生情G是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的原因。例子包括野生地區被改作農地和伐木用途,全球只有15%土地列為自然保護區域。最近研究指出,過度漁獵已令逾300種哺乳類動物被「吃至絕種」。
WWF科學及政策主管巴雷特(Mike Barrett)指出,淡水生物數量的跌幅尤其強勁,單計淡水品種的話,自1970年以來總數已急跌81%。報告同時指近年面對濫捕的非洲象、藍鰭吞拿魚、淡水豚和多個品種的鯊魚,同樣出現數量大降的困境。
巴雷特形容,野生動物數量的跌勢已「再無任何藉口讓情G繼續」,「我們知道原因是什麼,我們知道人類對大自然和野生動物數量的影響程度,現在真的要視乎我們有何行動」。ZSL指標及評估部門主管弗里曼(Robin Freeman)稱,倘若過度開發和野生動物走私等情G加劇,生物數量跌勢會加劇,幸而研究所錄測的生物大多尚未絕種,仍有挽回餘地。
專家:再無藉口坐視
不過報告的研究方法也有學者提出質疑,美國杜克大學保育生態學教授皮姆(Stuart Pimm)對BBC 稱,雖然野生動物數目在減少,但認為報告有些數據欠代表性,過於傾向西歐,難以將不同數據簡化為一個數字。
不過弗里曼則對團隊使用的方法有信心:「有些未被有飯妏謇漯姿堭↙G可能更差,但若說牠們的情G比我們所觀察的更好,我便會相當震驚了。」
(BBC/W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