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碳排放調查 願月花百元減排
【明報專訊】城市大學與「健康空氣行動」合作調查發現,受訪的香港住戶願意每月平均支付約100元減碳,亦願意花更高價格選購節能電器。學者建議優化強制性能源標籤計劃,例如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補貼,以鼓勵更多市民選購附有一級能源標籤的電器,加大減排力度。
肯多付錢買節能電器 燈具居首
全球氣候異常情况愈來愈明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系城市研究小組獲政府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45萬港元,與健康空氣行動合作,進行「香港住戶碳排放減排支付意願研究」,今年4至6月透過面談及網上問卷,成功向655個本地家庭調查,發現每個家庭願意每月多花平均100.4元,用於減少碳排放。
金額較中美高 遠遜英國
另外,受訪住戶平均願意支付高出電器本身4.7%至8.8%的額外成本,選購慳電電器,當中最高為照明燈具(8.8%),其次是冷氣機(7.3%)、低流量花灑(7.2%),最低是安裝太陽能板(5%)及新能源汽車(4.7%)。
調查發現受訪住戶平均願意每月支付約100元減排,若與外地同類型調查並以港元計算,金額較內地約19元及美國57.5元為高,但較澳洲約167元及英國的263元為低。
學者倡單次津貼換節能電器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表示,調查發現受訪住戶願意購買價格較高的節能電器,反映市民得知該類電器慳電,變相繳付較少電費,認為政府應透過政策鼓勵市民購買節能電器。城大公共政策系副教授張曉玲表示,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推出多年,仍有不足之處,如標籤上未有標示各級能源標籤的減排量,令市民使用節能電器意識偏低。她建議政府研究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次性數百元資助,推動市民更換節能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