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署推動「義工運動」至今有逾120萬人登記成為個人義工。有機構發現,部分義工對受助者的需要「太上心」,反令自己心力耗盡(burn out)並影響情緒。機構籲義工勿忽略自己身心需要,站得穩才能扶助他人。
明報記者 阮秀君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最新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義工於服務過程曾感心情疲乏,近一成人更出現失眠等情緒低落徵狀。有熱心義工表示曾因而懷疑自己,感無力和內疚。
義務補習未達期望 想放棄「放不下」
19歲、修讀大學二年級的Martin自去年至今為一名小學生義務上門補習,一心提升對方的學習動機,事前會特意備課。不過,他發現一腔熱誠亦難以平衡家長和自己要求。他說:「家長期望你令小朋友成績進步,不過只在考試時才能頻頻安排補習,平日大家常常夾不到時間,變相一個月補一次半次。這樣很疲憊,亦感到壓力,達不到彼此期望。」他說目標未達,自己情緒亦受影響,但若中止補習,又擔心影響小朋友及其家庭,「小朋友在單親家庭成長,沒什麼人照顧,成績又完全跟不上,我放不下」。
「80後」Selina同樣放不下受助者,甚至在參與的服務計劃完結後未能面對分離,情緒持續低落近一個月。她說,去年為一名90多歲的中風長者作言語治療,每周探訪,「伯伯每次見到我,眼睛便閃亮起來,雖然上門本為治療,但後期大家更期待藉治療聚聚」。計劃將近完結時,伯伯因突然需插胃喉,探訪計劃提早結束,Selina坦言無法接受分離,「好擔心伯伯,又不知這樣分開會否對他造成影響,令他有被遺棄感覺,好內疚,整個月都好低落」。直至社工探望伯伯後,告知她伯伯仍健康愉快,她的心才定下來,「當時自己沒有經驗,投放太多感情,將太多事攬上身」。
悉受助者患癌 憶母患癌經歷
另一名義工Thomas致電機構受助者時,得知對方遭逢巨變後更感壓力。他說:「受助者向我透露患上癌症時,好想關心,想去家訪,同時感壓力,因為對方會期待你反應,變了不知怎做較好。」Thomas當時更勾起中學時自己母親患癌的記憶,「當時媽媽得知自己患癌時抱膝大哭,而我只能安慰她,好無助,所以聽到這受助者分享時,血好像}上腦,事後要跟社工傾訴」。
調查﹕六成義工曾感疲乏
類似情G並非罕見,今年9月底至10月初,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以問卷抽樣訪問154名機構義工,結果顯示近六成受訪者曾因義工服務感心情疲乏,逾兩成表示這情G間中發生;近三成人認為自己投放太多心力於義工服務,更有逾一成曾因義工服務出現情緒低落反應,例如過分擔心、失眠或經常哭泣。受訪義工認為情緒低落四大原因分別為﹕未能滿足自己期望、承受太多負面情緒、未能應付服務要求、服務對象出現負面回應。
社工﹕宜主力長期做一項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計劃隊長林嘉勵(圖)分析,部分義工在服務他人時過分投入,忽略自己身心需要,繼而耗盡心力(burn out),出現跟平日不同的情緒反應,若不理會,可能惡化成負面情緒,甚至因而放棄當義工(見另稿)。不過,若機構或義工及早察覺,義工反而可藉此認識自己並成長。她補充,近三成感心情疲乏的受訪義工同時參與3項或以上義工活動,建議每個義工只主力從事一項長期義工活動,同時蚞鷚c留意義工作息平衡,勿讓他們熱心而來、灰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