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海歸首選內地機構
港研究規模小 歐美已飽和
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主辦、北京大學承辦的「2016求是獎頒獎典禮」昨晚在北京大學舉行,山東大學彭實戈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張益唐教授榮獲2016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兩位均是在各自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數學家。去年獲獎的香港女學者孔令欣認為,香港研究規模過小,內地則擲重金吸納海外人才。
明報記者 北京報道
山東教授研金融數學獲獎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長期從事概率論和隨機控制領域的研究,在概率論和金融數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對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與動態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的建立做出開創性的貢獻。這些理論被成功應用於金融產品定價以及動態金融風險度量的理論與計算,對中國政府的金融決策制定以及金融風險控制作出了傑出貢獻。
另一位獲獎人張益唐2012年完成的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證明了「弱化版本孿生素數猜想」,發表在權威雜誌《數學年刊》上,文中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差值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此結果首次將相鄰素數間隔下界的估計從無限大縮小到一個有限數。
頒獎典禮還頒發了2016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來自北京大學的關啟安、張熙博、楊競,清華大學的宋偉、曾文文、張一慧,浙江大學的金一政、余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龔晨,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焦宇辰等10名青年學者分別獲獎。
在現場的還有2015年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香港科學家孔令欣。她對本報說,近年來由於內地高能物理等領域的飛速發展,對相關研究者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而香港雖然工資待遇優於內地,但研究規模過小、研究人員和學生數量都稍遜一籌,以高能物理為例,香港只有科技大學的團隊在從事相關研究。與此同時,歐美等一流研究機構已經飽和,內地大學及研究機構已經成為大量「海歸」人員的首選,甚至吸納到在世界上已經相當有名望的專家學者加入。
「港學者需放下一些成見」
孔令欣稱,現時香港與內地之間有些隔閡,是由於互相不理解造成,她到現時任職的上海復旦大學之前,曾多次到該校考察,對內地的印象與她在港時非常不同,最終決定留下。
而曾經與之一起赴英留學並在高能物理方面非常有研究的香港師兄,就因外國的研究機構飽和,不得不轉行金融業,到投行任職。「其實這個(高能物理研究)行業在內地是非常亟需的專業」,孔指,師兄轉行兩年時間,已與相關研究有了差距,只能抱憾永遠離開他所熱愛的行業,「這是非常可惜的。」實際上內地的大學以及研究機構可以給科研者們足夠的空間與資金,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去做想去研究的項目,而不用擔心經費以及人際關係,「香港學者需要放下一些成見。」她還指出,內地有些本科學生質素亦非常高,給她很大的研究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