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伊利沙伯醫院是急症醫院,部分病人到醫院時生命已倒數。該院資深護師(紓緩治療小組)曾國威說,常見長者平日沒大病,當天早上也如常,突患肺炎引發其他器官衰竭,「很快由清醒變昏迷,夜晚已插喉」,家屬會問「為何這麼突然?」 愧疚長居外國 盡力延長父母生命 該院紓緩科顧問護師廖進芳說,據她觀察,病人子女若較年輕,尤其20多歲、剛投身社會者,一般未經歷過死亡,也覺自己剛開始供養父母,較難接受父母將離世,即使說好不再急救,或會臨陣變卦;也有些子女長居外國,當他回港時父母情G已很差,感到愧疚,故不論什麼治療,只要能盡量延長父母的生命也堅持嘗試。癌症病人的家屬則普遍有心理準備,只盼減輕病人痛楚。 曾國威說,親友陪伴在側可令病人不感孤單;若病人四肢腫脹,醫護會教親友做簡單按摩,協助減輕不適。他說,真的要道別時,親友常不知所措,不知該說什麼,「鼓勵他們道別、道謝、道愛、道歉,亦即『四道人生』;若知道病人有人或事放不下,也可跟病人說有人會處理,讓其安心」。 鼓勵家屬「四道人生」 病人家屬或需在短時間內決定是否搶救,壓力甚大,亦會擔心自己下錯決定,他認為,若病人情G變差前已定好預設醫療指示交代意願,則最理想。 籲預設醫療指示 交代意願 與病人溝通也有技巧,廖進芳說,醫護一般不會主動觸及死亡話題,病人若信任醫護、準備好深入傾談,會給予提示,例如說「我覺得自己不會好番」、「我何時會走(離世)」等,醫護要憑經驗意識到提示,逐步打開病人心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