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患癌女思臨終指示猶豫 插喉打嗎啡滿疑問 比想身後事難
【明報專訊】人生有盡頭,最後的路難免有掙扎。28歲的陳敏卿曾五度患骨癌、乳癌及腦癌,今年3月腦癌再復發,惟化療未有起色,對病情不樂觀的敏卿開始思考身後事。她表明辦基督教喪禮及捐遺體作「大體老師」,但為餘生下醫療決定卻甚艱難,「不插喉會否更辛苦?」她坦言未到最壞地步也難作決定,如今最大心願是珍惜與家人共聚時光。
明報記者 梁杏怡
陳敏卿因先天基因異常,患癌風險較常人高。她11歲時首次發現膝蓋有腫瘤,之後在2005年及07年復發,更要截去右腳。至2011年再發現腦瘤,接受過化療及電療,去年又確診乳癌,需切除右乳房的乳腺瘤;今年3月,她再發現腦部長了3顆小腫瘤,開刀只能切除一顆,兩次化療亦未見起色,現接受第三次標靶藥治療。
基因異常 骨腦乳癌折磨
戰癌魔16載,小時候的敏卿感受不大,「大人叫我做什麼(治療)便做什麼」,首次骨癌復發後,她才開始了解死亡,擔心被送入殮房時「好凍、好寂寞、冷冰冰」,想及火葬又怕「如果燒我時我未死,那怎麼辦」。恐懼了數年,至2011年首次確診腦癌,她尋資料得知此症難癒,接受治療後或只有不足兩年命,當時更舉辦了惜別的生日會,然而1個月又1個月過去,一年半後其身體狀G仍良好,她形容當時是「奇蹟」,並發現「死亡原來不是好可怕,但最遺憾、恐懼是捨不得家人」。
自此,敏卿加倍珍惜光陰, 她曾在2014年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的帆船賽事,早前亦獲嘉許為「生命小戰士」,但她不認為自己是積極的人,「過到一日得一日」,亦珍惜每次與人相處的機會,對朋友爽約會「好捸v,「(他們常說)下次再約,但不是有好多下次的機會」。
基督教喪禮 願作「大體老師」
敏卿的腦瘤正逐漸擴大,並影響左肢活動能力,不能拿重物,於兩周前一個下午,她主動告知媽媽其「身後事」意願,希望舉辦一個安詳、寧靜的基督教喪禮,其遺體則捐給中文大學做「大體老師」,彌補癌症病人不能捐贈器官的遺憾。
談死竟比談生更易,敏卿擔心病情隨時惡化,開始思考餘生的照顧安排,但至今仍有猶豫。她提及約兩個月前曾探訪一名年紀相若、骨髓移植後有排斥的女病友,對方簽了不作心肺復蘇的醫療指示,但對她說「簽完又怎樣,接受不到自己要離去(死亡)」,「我不知如何安慰,我自己也是處於這個階段,沒有想太多」。
她說,「我想過不插喉會否更辛苦,到時呼吸不到也會好辛苦,是否簽了便舒服些?又未必是」,也不懂應否用嗎啡止痛等,會相約醫護再商量。問到有何心願未完成?敏卿說母親平日忙於工作,與她關係一直不好,期望能一家四口吃一頓飯,亦希望今年12月與家人一同去日本旅行,「但也未知我去不去得成」。
跟進醫護:要多加教育
敏卿現於成人腫瘤科接受治療,她另於2011年獲其兒科醫生轉介至兒童癌病基金接受紓緩護理,一直跟進其情G的專科護士衛詠慈表示,不少末期病人也面對同樣掙扎。她認為病人若對醫療指示有猶豫,反映他們未準備好,或未全面掌握資料,醫護更要多加教育。她指預設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會在病人已完成療程,或是主動提要求才會展開,並強調是為減少治療時的痛苦,病人下決定後仍可隨時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