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制顧此失彼
上月在山東有兩名學生接連遭遇電信詐騙猝死,即使疑犯已經落網,不過也不能挽回兩個逝去的年輕生命。以其中一名準大學生為例,貧家女徐玉玉被騙,主因是騙子編造了一個為徐家度身訂製的教育救助金申請發放騙局。而知道徐申請救助且能掌握到她的個人信息並聯絡到她的,恐怕除了教育部門沒有別的機構。於是就出現一個問題,這些個人信息是怎麼外泄的?而騙徒又是通過什麼途徑得到這些信息的?
騙徒精準掌握資料 民眾難防
這種掌握民眾個人信息及需求精準詐騙的手法,往往令人防不勝防,受害人也難以識別真假,最終不僅蒙受金錢損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就在上月28日,又發生一名廣東潮汕地區女生因遭遇電騙而蹈海自殺的悲劇。
其實內地的實名登記制度早成為騙徒獲取個人信息的管道。從火車票實名,到手機號實名,再到快遞實名,要想掌握一個人的個人資料實在有太多方法,更別說通過大數據或者通過黑客攻擊。所是,如果沒有相關法律規管,就很難建立民眾對實名登記制度的信心。
以記者為例,在火車票採取實名制後,記者的帳號在6年內至少兩次被劫持並綁定了他人的手機。而有次記者到河北採訪,在簽卡結帳索要發票時,被要求提供姓名和身分證號碼,稱是稅務系統統一要求,直至記者強烈反對才作罷。
在現時社會環境下,實名制在防範恐襲和罪案方面確實有着積極作用,但當局推出相關法規時,卻顧此失彼,忽略了民眾的信息安全和私隱,也為各種詐騙埋下伏筆。近日公安部、中央綜治辦、中國人民銀行8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居民身分證使用管理的公告》,邁出保護民眾私隱的第一步,但杜絕電騙恐怕還有一個很長的過程。明報記者 鄭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