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昨日大埔落雹,有網民聯想到「(農曆)六月飛霜」是社會有冤情,但本港7月落雹並不罕見。天文台自1967年至今錄得40次落雹,集中在3月及4月,分別有11次及14次;7月則有6次,排第三,對上一次在2008年。1983年落雹最多,全年7次。 3月最多落雹 7月排第三 天文台科學主任林靜芝稱,昨空氣對流活動不穩定,氣流將水氣帶上高空並結成冰,冰粒在高空打滾吸收水分,愈滾愈大。當上升氣流力量不足以承托冰粒重量時,冰粒就跌落地面,亦即落雹。 前天文台長林超英說,打風前通常天氣晴朗,昨早沒例外,太陽猛烈,新界多處最高逾35℃,熱空氣上升;同時海面較清涼及潮濕空氣向內陸匯聚。至昨午1時,新界西部吹西風,與東部海風在鄰近東鐵沿線位置碰撞,形成海風輻合線(圖中紅色虛線)。水氣隨氣流升高,冷卻變水點,再凝結成積雨雲;部分上升至高空的水點結冰成雹。因海風到達和下大雨,東鐵沿線如沙田及上水的氣溫急跌10℃。他形容這情G是「谷到爆」,當氣溫太熱時,大自然便有機制降溫。 冰雹一般是圓形或橢圓形粒狀,但昨有市民稱目擊條狀冰雹。林超英解釋﹕「可能有部分(冰雹)已融化,或幾顆冰雹黐埋驉A若是這樣,什麼形狀都有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