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季軍**
學校: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組員:吳思瑩、陳靖敏、曹芷瑋、葉曉樂、王楚
顧問老師:湯瑋賢
香港近年如火如荼地進行多項建設,市民對保育的訴求亦不絕於耳。有保育團體卻表示保育與發展看似充滿矛盾,其實也可以透過各種方法平衡兩者,令兩者減少傷害而互相得益。
長春社保育經理吳小姐表示:「香港如其他城市一樣,市區不斷向外擴展,郊區受到不同建設發展的影響,例如近年熱烈討論的大嶼山各種建議發展計劃也可能影響不少本地的野生動植物,而第三條跑道亦正大大影響中華白海豚的活動範圍。」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麥希汶說,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長期研究監察,2003年香港海域共有158條海豚,但2014年只剩下61條,短短十數年間減少了六成,情G令人憂慮。
團體:填海工程致海豚失家園
麥希汶續稱,海洋生物的生存權利經常與人類的利益正面交鋒,香港的海域就如戰場,「海豚的重要棲息海域內,穿梭於香港與澳門之間的高速船愈來愈多,海豚被船撞倒的機率大增;港珠澳大橋的建造工程如火如荼,長時間的水底噪音更令對聲音敏感的海豚難以覓食和溝通;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即將上馬,迫使海豚痛失家園,造成的海水污染亦容易引致剛出生的海豚寶寶夭折」。可見發展項目對生態的影響日益嚴重。麥希汶擔心,有天香港的海洋環境污染超出其承載能力,海豚會撤離香港海域,「我們的下一代也將不會在香港看見海豚」。
外國生態村茩姣P生境共生共融
吳小姐表示,保育與發展看似充滿矛盾,「其實也可以透過各種方法平衡,令兩者減少傷害而互相得益,例如現時所謂的發展都是建基於所謂的社會需要,但這些需要是否必要呢?大家現時方便的生活模式,長遠來說是否是好的呢?」她續指外國已出現不少茩姣P生態環境共生共融的生態村、生態農法等新發展模式,香港人也應思考一下未來的生活方式。麥希汶表示﹕「保育或人類的經濟發展都不是大於一切,我們需要取其平衡。實踐保育有如妥協的藝術,同時維護雙方利益才會獲得成果,這意味人類也需要在天秤上作出犧牲和讓步。 」
麥希汶建議政府正視高速船的威脅,以及設立更多海豚保護區,「政府應重新審視我們一直沿用的發展模式,不要讓天秤永遠傾斜向發展一方,待海豚數量回升後才發展也未遲。」她認為,政府被動的態度也造成保育滯後。早於2002年,漁護署已建議將大嶼山西南及索罟群島指定為另一個海豚保護區,可惜在爭取支持的過程中一直未有進展;直至十數年後的2014年,政府才重啟程序,為指定保護區訂立時間表。她亦建議政府在審批沿岸基建時,應以保育考慮為先,以免海豚將來在香港海域消失。
認識環境是愛護環境第一步,吳小姐說大眾應該多認識香港的野生動植物,雖然香港地方細小,但也應預留些地方予動植物棲息,「一些生態熱點,不管是政府還是私人擁有,都應受到保護,不被發展影響」。麥希汶說,不少學校有組織「觀豚之旅」,增加學生對保育海豚的認識及興趣,深入了解海豚正面對的威脅;亦有學校推動學生參加潔淨海岸的活動、直接向政府提交保育意見等,都是學習保育的良好實踐。
(得獎作品經編輯刪節)
■ 評語
兩名受訪者性質太相似,以致內容變化不大,可考慮訪問帶人觀海豚的船家。——陳惜姿
報道中肯客觀,引述數據令文章有說服力。——李月蓮
■得獎感想
盼讀者愛惜香港
起初看到題目為「發展與保育」,我們想法太多,手足無措,之後透過訪問、整理及整合資料,想法慢慢變得清晰,在此特別感謝長春社及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的幫忙。香港是我們珍貴的家,在發展更多方便生活的設施時,絕不可忽略對環境的破壞。雖然要取得兩方平衡十分困難,但你若真正愛香港,多困難都會努力保護下去。我們希望透過這報道,喚起人們對發展與保育的關注,好好愛惜香港。
■ **優異**
《南生圍濕地保育的迷思》
學校: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小學
組員:駱晟涌、尹泳沂、曾慧盈、霍睿、洪于晴
顧問老師:劉健德
◆評審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主任 李月蓮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 陳惜姿
琤芼行企業責任主管 何卓惠
明報副執行總編輯 陳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