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加拿大醫療改善基金會(CFHI)最新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居住在長期護理中心的耆老,如減少不恰當地使用抗精神病的藥物,不僅可減少跌倒現象的發生和攻擊性的行為,而且可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近年來的研究報告揭示,在加拿大的長期護理中心內,耆老在未經精神病診斷的情況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比例高達27.5%。
在2014年至2015年期間,加拿大醫療改善基金會與來自加國各地7個省份和一個地區的56間長期護理中心合作,開展了一項有關不恰當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究。上述56間長期護理中心同意讓未經醫生開具處方的耆老住戶,減少或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參與上述研究的耆老住戶共有416人,其中減少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比例佔18%,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比例為36%。在短短一年後,研究結果顯示,參與研究的耆老跌倒的次數減少了20%;口頭辱罵的行為減少了33%;毆打行為減少了28%;社交不當行為減少了26%;抗拒護理的行為減少了22%。
對此,加拿大醫療改善基金會分管項目的副主席Stephen Samis指出,抗精神病藥物通常適用於患有失智症的患者,旨在抑制他們對治療的抗拒心理和其它挑釁性的行為。但是,抗精神病藥物提供的好處非常有限,並可能因過度使用而導致嚴重的傷害,特別是跌倒現象,造成人們沒有必要地前往醫院的急症室求診。
根據加拿大醫療改善基金會的預測,在未來5年內,如果全加各地的長期護理中心同意讓未經醫生開具處方的耆老住戶,減少或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藥物,那麼,每年將有多達3.5萬名住戶從中受益。多達2,500萬個抗精神病藥物的處方可被避免,將防止多達9.1萬次跌倒意外以及1.9萬次急症室的求診,以及7,000人次住院治療。
加拿大醫療改善基金會在上述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包括:第一,長期護理中心和各省和地區的政府應付出努力,改變有關給患有失智症的耆老過度使用藥物的文化,增加他們獲取行為支援計劃的機會;第二,醫療工作者應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史,開展更經常性的藥物重審;第三,在第一線工作的職員可將音樂治療、寵物治療和康樂治療等結合在一起,取代藥物治療,從而提高耆老住戶的護理質素和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