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古舊建築逐一被拆牷A換來舉世聞名的摩天大廈;抬頭一看,城市只剩屏風樓,卻不見廣闊天空,小市民只有在狹縫中感受微風吹送。香港建築師蕭國健(Stanley)由新西蘭回流返港後,曾服務大型建築師樓10年,對於不斷設計倒模式高樓感到麻木,更直指10年間未有自豪的作品,只視過去為「經驗的累積」。他今年以總策展人身分,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設計「告解室」,透過恍如神父告解室的「教堂」,讓建築師可以為過去「起屏風樓、拆舊建築」等行為懺悔,得以釋懷。 明報記者 葉真真 36歲的Stanley小學畢業後,隨家人移居新西蘭,亦在當地大學修讀建築系。他從小看港劇長大,「鷊s西蘭睇《大時代》睇鰲X十次,煲到爛咁滯」,「一直覺得自己係香港人,根鰫O度,無法在港經歷回歸,感覺好似畀蟲咬你咁,周身唔舒服」,故在2004年大學畢業後,毅然隻身回港發展事業,其後花了數年才適應香港急促節奏。10年間,他曾在大型建築師樓任職,參與多個建築項目,「讀書都有講,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增加時,就要諗齯H點住,順理成章要向高空發展」。 在港工作未有自豪作品 不過,周而複始的步驟,一式一樣的摩天大樓令Stanley感到麻木,反思自己當建築師的初衷,「有一棵樹鰜e面,究竟我係要想辦法斬樹,然後話畀人知我起返10棵樹;定係設計一個建築圍繞佢,等人同樹木共存?」Stanley最後設計了一個名為《初告解》的裝置藝術,以金屬碌架H製成,模仿密集的住宅大樓,佈局參考天主教大教堂,讓建築師坐在摺_,向教堂上空告解、懺悔。「不少建築師都會試過起屏風樓,你明知破壞環境,但作為員工,咁你做唔做?」Stanley表示,「香港有幾多好似雷生春麉媬v,可以在發展時同時保育。當好多人想保育麉媬v,你公司卻要拆卸而重新發展,我相信好多建築師都會有罪咎感。」 最難與政府部門周旋 在新西蘭讀建築時,學校鼓勵學生天馬行空,能夠以人為本,與環境共存就是好建築;但在香港,衡量建築物是否成功,往往是建基於銷售量,「賣得好就叫成功」。至於參與過最深刻與自豪的項目,他淡然指「我覺得係無」,形容做過的項目「都係經驗累積,幫我建立基礎」;相反談到遇見的難題,他卻侃侃而談,「最棘手係點樣對住政府部門,單是入則要經過超過8個以上的政府部門」。他舉例,「我起一幢單幢樓,只不停重複畫圖、跟例,與政府部門周旋等步驟,已經需要超過一年的時間」。在未來日子,他希望利用過往的經驗,完成更多以人為本的作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