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精神病人及康復者面對的問題不止是病痛,近兩年本港病人組織提倡「精神受障者」概念,「推動精神健康政策聯席」發起人鄭仲仁解釋,一般人以為精神病「只是個腦的問題」,然而患者及康復者遇到的障礙更多是來自心理和社會因素,他期望社會不要只當這些人是病人,應正視他們的平等公民權利。
倡「精神受障者」概念 冀平等權利受正視
鄭仲仁稱,「精神受障者」概念源於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很多時病人或康復者本身受生活環境、學業或家庭等問題困擾,「多過只是個腦的問題」。他以自身為例,青少年時期曾患暴食、抑鬱及精神分裂等多種病,但當時醫生社工只關心其病情,「不當我是青年人,只當我是病人」,沒有理會他孤單、交友障礙等情緒。他期望政府思考政策時應視病人為平等公民,有其他權利需要,並指推動康復者共融,不代表要特殊對待。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長陳友凱指出,坊間視精神病患為「病人」、「康復者」,某程度能保障他們享用相關的服務福利。過往多年病人代表曾提出不同的稱號,如「服務消費者」、「生活經歷者」及「客戶」等,認為問題癥結源自社會對此病的負面印象,故應着力消除社會的歧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