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教室﹕考察準備足 更要隨機應變
【明報專訊】1. 同學個案——粗心大意 忽略重點
不少同學熱愛考察,離開校園,出外增廣見聞,可惜往往會因為大意而忽略考察重點。
詩雅的IES選擇考察即將清拆的衙前圍村,題目是「市區最後一條圍村的保育工作是否足夠?」她未去該圍村前翻閱了不少資料,得知村內的歷史建築物有天后古廟和村口的牌坊。
考察當天,她帶備相機到場,拍攝不少珍貴照片。可是,她只依據事前準備的資料去考察,拍攝了天后古廟和圍村慶有餘牌樓等,卻沒有靈活應變,錯過其他考察重點。
當詩雅到了現場,發現以下地方:(圖1)
她卻沒有仔細研究分析,只是途經路過。其實,這是一個諷刺市建局保育的設計。保育人士以大塊紙皮模擬建了一間古屋,更寫了:「這間屋是保育的其中一間,市建局收回時沒做維修保育工程,這屋才消失。」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反思保育工作的成果。
後來,詩雅又發現一間古色古香的舊屋。
這間舊屋由青磚建成,屋頂由瓦片所蓋。可是,她亦沒有仔細考察及拍照作紀錄,只停步看了片刻便繼續行程。(圖2)
最後,詩雅見到圍村入口處有關天后寶誕的資料,但她也大意忽視了。
傳統節慶亦可作為保育項目。保育不限於建築物,非物質文化亦可以是保育項目。但詩雅卻沒有留步仔細研究,錯失了探究鑽研的機會。(圖3)
2. 建議︰多次考察 觀察變化 審視遺漏
詩雅準備充足,值得嘉許。可是她沒有隨機應變,仔細觀察,錯過不少寶貴資料。老師提議她不要被既有資料規限,可先停一停,想一想。
第一,反思考察和題目重心的關係,看看考察地點有哪些地方與IES題目相關。以衙前圍村的保育議題為例,考察時若留意到有關保育的文字紀錄,應停步看看。大家考察時要多觀察多思考,不要只根據資料來考察,一成不變,否則或會錯過不少值得細看的重點。
第二,結合實地考察和訪問。不少同學覺得考察便是考察,不涉及其他研究方法,如訪問、調查等。其實,研究方法應多元化,各種方法可互相配合。以衙前圍村的保育議題為例,詩雅可在考察時訪問村民對保育的看法,將考察和訪問結合,一方面可豐富內容,另一方面兩者蒐集的資料可互相印證。
第三,多次考察,觀察變化及審視遺漏。不少同學以為一次考察便可全面探究,建構成果。如果考察地點距離較遠或時間安排有困難,只考察一次亦屬無可避免,但若地點交通便利,同學可考慮再考察,觀察並思考兩次變化。一次考察或會有遺漏缺失,多次考察則有助發現不足之處。
3. 貼士建議
◆考察要緊扣IES題目的重心
◆考察宜與其他研究方法配合,互補不足
◆多次考察有助觀察變化或補充單次考察之遺漏和不足
文︰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陳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