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延至明年底完工,中央政策組委託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做「港珠澳大橋對地區經濟發展綜合影響研究」,日前發表的報告預測大橋客流量在2035年達到每日近9萬人,通車後由於本港往珠海車程縮減3小時至僅30分鐘,可形成一個「半小時的粵港澳生活圈」,加上內地生活成本低,建議本港鼓勵長者到珠海、中山養老,紓緩本港的公共養老及醫療服務壓力,三地政府長遠應研究「一地三檢」的通關可行性。 來往兩地僅30分鐘 倡長遠研「一地三檢」 報告認為大橋通車後,與珠三角西岸地區(包括珠海、中山、江門等)共建「經濟及社會融合區」應是本港發展目標,大嶼山地區可打造「橋頭經濟」,並應發展新界西北地區。但報告指大橋擬採「三地三檢」,由於兩端人工島空間有限,唯有簡化通關手續及時間,疏通過橋人流及車流,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大橋設計的通關能力,粵港澳三地應研究「一地三檢」的通關制度可行性,創立新通關模式。 本港面對人口老化,報告認為本港空間狹小,生活成本偏高,反觀內地生活成本較低,珠三角西岸與本港氣候相似,又有相似的語言環境,加上珠海及中山市非常重視養老,故建議本港鼓勵長者到珠海或中山市養老,相信長者適應問題不大,並鼓勵港商到珠海或中山發展休閒旅遊及養老服務業。報告又指陽江、雲浮、茂名及湛江等粵西城市有綿長海岸線,自然資源保護良好,是香港天然的「後花園」,亦具發展休閒旅遊及養老的潛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