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她這條路比較難行,但不代表冇路行。」張爸爸如此形容女兒曦怡的未來。曦怡今年讀小四,她曾每晚做功課、溫習至夜深,成績欠佳,父母一度很擔心,用心教導,但終於承認女兒在學術方面沒天分。柳暗花明,為培養興趣而學的豎琴,曦怡卻很快上手,上月更在國際豎琴比賽中獲兩個組別冠軍。父母醒悟到,與其隨社會氣氛追逐學業成績,不如讓女兒發揮所長,追逐屬於自己的「剎那光輝」,故現時只要求曦怡完成基本功課,夜晚更可先練琴後做功課。
明報記者 田青青
掌握文字弱 哭荌等\課
曦怡對文字掌握較差,母親梁月婷說教導她做功課和溫書很吃力,「好似拉牛上樹,默書其他人溫3小時可獲100分,但佢得五六十分」,更不時擔心女兒考試「包尾」。此外曦怡難長時間專注學習,故每日要花不少時間做功課,「通常夜晚十一二點先做完,有一次做到凌晨1點」,她有時會發母親脾氣,有時更邊做功課邊流淚。梁月婷坦言壓力極大,雖每日認真教導,但女兒成績仍令老師以為家長沒盡責,且每次考試後,家長群組中也會互相比較成績,她只能沉默。
家長互比較 父母同受壓
張爸爸亦指家長為孩子裝備「好似軍備競賽咁,當其他人已發展到洲際導彈,你仍只有一支AK47」,妻子用心教導卻換來女兒情緒反彈,他亦看在眼堙C到小二尾聲,張形容試了幾年,終於醒悟到要女兒取得優秀成績不可行,再抱茬o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會令一家人都痛苦,且女兒在豎琴上也展現出天分,故不如為女兒選擇一條既喜歡又可發揮所長的路,「世界好大,唔一定要跟主流、死讀爛讀才叫出路」。
放棄催谷成績 允做喜歡事
幼稚園時期,曦怡嘗試了各種課外活動,父母發現她喜歡音樂及繪畫,因為較少人學豎琴,曦怡小一開始學習,小三時首次參加比賽便獲獎。張爸爸笑言那時以為純屬好運,到第二次獲獎時才相信女兒有天分。上月曦怡到法國參加豎琴大賽,獲得兩個組別的冠軍,父母陪去比賽,眼界也開闊了,「認識到有人因擅長豎琴獲得教授賞識,一樣有大學收,就算做職業豎琴手,也有穩定收入」。
豎琴旁的曦怡充滿自信,但訪問中,她要思索良久才回答問題,且經常低蚗Y,抓耳搔腮,小動作多多。父親解釋,曦怡不擅長文字和言語交流,「她與世界的交流方式是繪畫與音樂」。
「師生都讚 豎琴是其光芒」
張爸爸形容曦怡在小學一向「耷低頭做人」,只有在學校表演豎琴時,「同學都『嘩』一聲,老師都讚佢」,他相信做人總有「剎那光輝」,對女兒來說,豎琴便是她的光芒所在。
音樂科要筆試獲C 父:諷刺
現時兩夫婦不再追求成績,要求女兒在學業上盡本分、完成基本功課便可,曦怡夜晚可先練一小時琴,再做功課,若到午夜仍無法完成,母親無奈說,那只能「出手」幫女兒做完。雖在豎琴賽獲大獎,但曦怡校內音樂成績卻獲C,原因是樂理筆試佔考核的大部分,張父說很諷刺﹕「你見過有哪個音樂比賽,是成班大師埋頭做卷的呢?」